关于沉默
沉默是一种深谙人性的智慧
爱因斯坦说,在理性的沉默中,我们得到最好的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的不是高调的宣誓,而是一声不响的沉默。有时,沉默并不代表软弱或胆怯,而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笃定的基础下理性而成熟的应对方式。
以上一段话是我在《屏蔽力》一书中看到的。
当我读到过一段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那就是哥哥的公司破产,很多不明真相的朋友前来讨要之前的借款。
看着他们几天前还是笑容满面,转眼间就成了追债魔王,让我一下子感觉,人和人性真是难以捉摸,翻脸不认人是分分钟的事,你之前对他的好,现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哥哥却异常冷静,很是理智,他没有去过多的解释,此时他知道再多的解释都是徒劳的,一点用途都没有,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时隔多年,当我读到,爱因斯坦这句话的时候,我才猛然醒悟,当年哥哥做的是对的。
是我当初太急躁,看不惯那些讨债人的嘴脸,如今人以中年,和能聊得来的人在一起,不去刻意迎合一些人和事,是对自己最大的温暖。
《屏蔽力》这本书,我刚读到一半,但是书中的内容我很喜欢,尤其对于职场的我们来说,很有必要读一读,它可能不能给你带来多少专业知识,但是它可以让你,尽可能的有一个屏蔽外界的能力。以此来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专注力。
关于人生
真正厉害的人都“会”去过滤自己的人生
小时候在脑子里曾经记得一句话,那就是但丁说过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那时候小,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只是模糊的觉得,应该是坚持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吧。
后来觉得,这句话太不实际了,步入社会,那里能,走自己想走的路,就走呢?
自己想走的路很多,可是又觉得那条路自己也走不动,好像走有一种无形的网,在罩着你,无力前行。
再后来,又觉得这句话是对的,好像,有自己的路,又能走了。
回头想想,之前的不能走,是束缚太多,不是自己一个人走,而是很多人一起走,所以才不能走自己的路。
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余秋雨的故事,那是1999年,余秋雨被邀请担任纪录片《千禧之旅》的主持嘉宾。
一名作家去当主持人,引来很多人的不满和非议,但是面对众多的闲言碎语,余秋雨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击,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马行千里,不洗泥沙,自己的路还很漫长,哪有闲情去理会粘在身上的这些小污点。”
专注于自己,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眼光”,问心无愧便是晴天。
关于目标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一个爱好画画的人,经常自己画画,可是周围的人,都觉得他的画很一般,可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事情,就这样坚持了四十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法国注明评论家伍德发现了他的作,觉得很有独到之处。
决定给他开一个画展,可是命运玩弄人,战争爆发,没有了联系。
后来又过了几年,当伍德再次看到他时,顿时觉得对不起他,答应就他的作品给他一个画的推广。
最终如愿以偿,画家被众多人所熟知并且接受。
之前的好友,来看她,他觉得很没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