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印度传入东土的弥勒,在中国的浙江奉化找到了化身,他就是产生于唐末五代后梁时期的布袋和尚“契此”。此和尚外号“长汀子”,身材矮胖,肚子特大,形如疯癫,寝卧居住没有固定地方,拿着一根木杖,四处云游募化,能预言人间吉凶,预测天气变化。平时说话嬉笑怒骂,却颇有哲理,举手投足,皆有寓意。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经历,由于他经常背着一个布袋,故而称他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契此形影不离,他常用竹杖挑着这个大布袋四处化缘。每当化到钱财什物,便放到布袋里。遇到天气好时,他会把化缘来的钱财什物一古脑儿地从布袋中倒出来,让大家观看。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大胆设想,把弥勒的布袋神化为一 件专管装人的“人种袋”,在两军对阵时,只要把布袋往上一 抛,“哗”的一声巨响,不管有多少人,“一搭包通装进去”。而在 民间,“人种袋”又成了繁衍后代的“送子袋”,他和弥勒的大肚 皮联系在一起,没有孩子的家庭,只要摸一下那圆鼓鼓的大肚 子,“送子袋”中的孩子便会在梦中进入“无子妇女”的肚子中。 塑造“五子弥勒”的题材便来自这个典故。五个活泼可爱的大 胖孩子在弥勒的大肚皮上爬上爬下,互相戏嬉,弥勒便多了个 “送子弥勒”的美誉。
布袋和尚的圆寂也耐人寻味。公元916年3月,他端坐在奉 化岳林寺东廊的一±夬盘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世人见状深感惊奇,认定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便按其容颜绘成图像,流传各地。从此,布袋和尚取代了佛经里的弥勒佛而名扬华夏大地。
千百年来,在中国佛寺里供奉的大肚弥勒佛,大多是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人们对这尊袒胸露腹、箕踞而坐、善眉乐目、笑口永开的大肚弥勒,寄予无限的信任和期望,据说,谁去摸一下他的大肚皮,还能消灾除病,保佑平安。北京潭柘寺弥勒殿内有一副生动有趣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 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颇富哲理,深受人们称颂。
《欢天喜地》挂屏 陈清普木雕工作室作品
此挂屏雕刻内容选材于赵孟頫《滚尘马图卷》。就像人遇到开心事会笑一样,马高兴的时候爱打滚。赵孟頫以不朽之笔绘一匹打滚的马,700多年来乐了无数人,这中间最快乐的是乾隆皇帝。
该雕刻用写实的手法生动的表现出了马儿的欢快,细腻如丝的檀雕技法很好的诠释了马儿毛发的飘逸。
材质:画心材料:紫檀(产地非洲) 内框材料:小巴花(产地非洲) 外框材料:紫檀(产地非洲)
尺寸:画心尺寸:506-316-15mm 外框尺寸:816-426-30mm(鲁班尺吉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