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早晨,我在朋友圈里贴出了蒋梦麟先生对于鲁迅两篇著名小说的评论。并且,我有意突出了蒋梦麟先生的身份——北京大学校长、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等。我的朋友圈文字如下。您看我选的蒋梦麟照片中的文字,您看我的蒋梦麟介绍文字。
【北大校长评论鲁迅两小说】蒋梦麟(1886—1964),曾是北大校长,与胡适、蔡元培等是好友。有人评价,北大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蔡元培,而是因为蒋梦麟。他在《谈中国新文艺运动》中写到:“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我贴蒋梦麟先生的评论,并非赞成他的意见,也并非反对他的意见,当然我也没有折衷的意思。我当然有我自己对于鲁迅小说的看法,不过在此不表。我发蒋先生此评论不过是提醒诸位,我们对于外在事物(哪怕一篇小说)的看法,您是否有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看了谁“官大”,谁的权威就大,于是就听谁的,比如您看到蒋梦麟是北大校长,于是您就觉得梦麟的话就完全正确,您就认同!关键是,您是否有自己的见地、自己的独立判断、自己的独立思想。不人云亦云者,不附和权威者,当今中国有几稀?
人(当然包括本人) 都有一个毛病,看人下菜碟;下意识地根据人的身份来判断其言论的可信度,谁的学术职称最高,谁的官方身份最高,于是就下意识地觉得谁的意见就最权威,就信服谁——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名正才能言顺”。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习惯,非常恶劣的思想习惯。
最好的习惯,就是,不管言论出于何人——无论言论出于皇上还是出于草民,无论出于教授还是小学生,我们都必须、也应该进行自我思考,进行我们自我的独立思考,进行我们的独立判断,然后,再下结论,判断其是否有道理。
但愿您对于鲁迅两篇小说的判断,您不是出于听信了任何人的意见。您最好的状态是,您既是听了任何人的意见,您又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研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之后,做出的自我的完全独立的判断。
我们习惯了这种下意识,觉得谁官大,谁的话就有些道理;觉得谁的职称高,谁的话就有道理;觉得谁的辈份高、年龄长,谁的话就有道理;或者觉得印刷成白纸黑字的正式出版物的、被某某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就一定有道理,网络论坛的网言网语就一定没有道理。于是,我们就全盘接受,于是我们就全盘否定——我们有多少下意识的恶习!
不因人废言——哪怕是一位坏蛋,一位地痞、流氓、无赖说的,是一位文盲说的,我们都不要轻易否定。不因人确言——哪怕是一位最顶级高官说的或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的,我们都不要轻易肯定,甚至唯唯诺诺。
由蒋梦麟先生对于鲁迅小说的否定,我们还应该得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即使对于全国人民、全国上上下下都异口同声、交口称赞的事物(比如大家都交口称赞的鲁迅的两篇著名小说) ,我们完全可以不一定去附和(就像蒋梦麟先生那样) ,不一定去凑热闹非得跟全国上上下下异口同声,我们完全可以保持自我的独立判断,保持我们自我的清醒。我们完全可以发表我们的完全相反的看法,我们不应该被众口一辞所吓住、所压倒——以为鲁迅先生就是圣人和完人,我们完全可以提出我们自我的主张、自我的观点。
当然,前提还是,我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研读过、研究过那个事物(哪怕一篇小说)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为蒋梦麟的独立判断点赞——我们点赞蒋梦麟,决不是因为他的北大校长、教务总长、哲学系主任的身份。
总之,独立判断,不人云亦云,这是一种好习惯,好学品。保持一种独立判断,就是保有一份学术(学者) 尊严,甚至是保有我们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人格尊严。不是吗?
但愿我上面说的,都是废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