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上,雪瓶老师分享了一个学员的提问:“阅读时,如何快速get到书的重点?”
那么问题来了,首先什么是重点?
有人认为是书的大纲,有人认为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也有人认为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等等。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
其次,可不可以没有重点?
有人认为可以,有人认为不可以。
我认为可以,因为我经常看小说,小说没有重点,只有故事的框架脉络。
再比如诗歌和散文,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他们的表达形式和遣词造句等,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一定是重点。
接下来重要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有重点?
我们想要有重点,就是希望这个重点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或者让我们能够去应用,或者能够达成我们的目标,或者能让自己觉得有收获、有启发等。
通过这样层层提问,层层抽丝剥茧,我们的提问就从“如何快速get到书中的重点?”变成了“如何通过学习真正的运用?怎样去运用?”。
通过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知道,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做某件事情是自己的需求,其实不一定,也许通过同样的方法,去进行抽丝剥茧,推导出的是另外一个结果。
对于他人表达的需求,其实也是一样的。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他人表达的需求也不一定是他真正的需求,需要我们去进行提问、推理以及猜测来找出对方真正的需求。
我认为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还是因为自己的目标不清晰,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此外,“重点思维”实际上是一种“速食思维”,通过读一遍书就能快速get到重点,并且能够把这个重点很好的进行运用,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任何一个知识渊博、博学多才的人,他们的知识也都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没有谁是速成的。
就像《道德经》里面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都是在说积累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