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读《乔布斯传》,乔帮主告诉我,“傻X用户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你要帮他们想好他要什么,做出好的产品,然后卖给他们。”
三年前,刚工作的自己,在一次全厂大会上,听到Robin兴奋地向所有人讲,“我每天都在失眠,一想到每个人有那么多的需求需要我们去满足,自己就激动地睡不着觉了,我们要连接3600行,让每个人足不出户,就能找到所求。”
虽然历史在这两件事情上证明,老乔的远见成就了苹果的传奇,Robin的论断有点对O2O太乐观了,在随后的O2O大清洗中,百度差点在移动互联网中完全掉队。但这依然无法对这个问题做盖棺定论,那就是“我们真的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吗?”
十年前的管理学课程留给自己的记忆中,仅存的几个概念之一就是“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之前自己一直以为,在需求层次理论中,人们一但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就一定会追求高层次的需求了。直到昨天在万维纲的《高手》一书中读到这个理论的来源,才发现原来所谓的自然追求高层次需求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马斯诺小的时候,家境殷实,但是妈妈脾气非常之差,原因是妈妈小时候过了苦日子,她甚至会选择给家里的冰箱上锁以防止孩子偷吃东西。有一次,小马斯诺在外面捡了两只小流浪猫,当妈妈发现这两只猫在偷喝她杯子里的牛奶时,竟然当着孩子的面,直接把两只小猫摔死了。这给小马斯诺的一生都留下了阴影。若干年后,成为心理学家的马斯诺再次回顾小时候的经历时,他意识到,只满足最基本的经济需求,对一个人而言还远远不够,并提出了著名的“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类似的理论,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我们却经常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匹配的情况。比如有两个很常见的词叫“暴发户”和“理想主义”。
“暴发户”,通常意指积累了大量财富,但谈吐间却总有种和他收入不匹配的气息存在的人。他的衣着打扮,他的言谈举止,甚至社交方式,都无一不流露着物质之上其他需求的贫脊。“暴发”二字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叙事者的嫉妒,但更多的是对对方精神追求和物质现实不匹配的一种鄙夷。
而“理想主义”,尤其是建国初期的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大背景下,却满怀着建设共产主义的热情去参与到每天的劳动和工作中。同样的情况,还在读书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收入,却依然有很多人怀揣着梦想和激情,时刻准备着改变世界,甚至准备好了去最艰苦的地方奉献青春。
这两种现象的反差极大,前者是经济基础过剩,却没有成功地迈入更高的需求;而后者却是经济基础不足,但已经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也似乎都是“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所没有解释清楚的问题,究竟什么情况下,人们才会从低层次需求迈入高层次需求呢?显然经济基础并不是这个条件触发的充要条件,顶多算是必要条件之一。
思索良久,我得到的答案是:眼界。
很多时候,高一层次的需求并不是自动出现的,它没出现是因为自己没见过,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这就像一个从来没有用过mac电脑的程序员,从来不会知道自己原来并不需要有一个鼠标一样。就像一个从未出过国门的人,永远不会想到要把英语用起来一样。
而只有当自己真正去见过了,切身体验过了,这种新的需求才会在自己的心中生根、发芽,并让自己进入新的需求阶段。
(写着写着,一篇文章就这样烂尾了,没有心情继续写完它了,那就放着吧,哪天有兴致了再完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