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旅行
香港,一个既现代又沧桑,既发达又市井的城市

香港,一个既现代又沧桑,既发达又市井的城市

作者: 太白杂谈 | 来源:发表于2017-10-11 21:38 被阅读84次

    这是我第二次去香港,去了不同的地方,感觉也完全不一样。
    读懂一个城市并不容易,即使身处其中,也有无法捕捉的影像。
    有人说,香港这座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东方之珠”,既现代又沧桑,既发达又市井。经过短暂的邂逅,我深以为然。

    香港的发达,在于它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尖沙咀的夜景是它繁华的外衣。



    站在维多利亚港口,一眼望去,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飘荡着一艘艘灯光璀璨游船。游船间的空档处,时不时驶过一艘行色匆匆的货轮。稍一抬头,目光穿过海面,就能清晰地望见对面香港岛上风格各异的高楼大厦。尤其难忘的是,大楼上闪闪发光的品牌LOGO,中国平安、国酒茅台、LG、三星、富通等世界知名品牌赫然在列,一眼望去,蔚为壮观。林立的高楼后面,隐隐约约的横亘着两座小山,山顶上不远处,一轮圆月如明镜般悬在夜空,眼前的景象仿佛一幅图画般美妙得不可思议。



    维多利亚港附近的高楼如雨后春笋,不少欧式风格的建筑,平添了一股异域风情。

    历史上的香港,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如今,依然如此。建筑风格多样暂且不说,一路上众多外国游客,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繁荣发达的香港,也有其市井的一面。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描述道: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



    相似的景色,我好像在旺角找到了痕迹。从旺角地铁站一出来,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个巨型的广告牌,红的、白的、黄的…..横在眼前,一眼望去,似乎没有尽头,再加上具有香港特色的繁体字,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时不时回忆起香港电影里的经典桥段。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旺角那浓浓的市井风气,改变了我对大城市那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固有印象。红绿灯“滴滴滴”的声音,十字路口忙碌的交警,这种现代与市井的结合,奇葩得让人印象深刻。

    香港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城市,太平山顶的缆车就是极佳的见证。
    徐志摩在《香港》一文写道:玩香港少不了坐吊盘车上山去一趟。这吊着上去是有些好玩。海面,海港,海边,都在轴辘声中继续的往下沉。对岸的山,龙蛇似盘旋着的山脉,也往下沉,但单是直落的往下沉还不奇,妙的是一边你自身凭空的往上提,一边绿的一角海,灰的一陇山,白的方的房屋,高直的树,都怪相的一头吊了起来结果是像一幅画斜提着看似的。
    同时这边的山头从平放的馒头变成侧竖的,山腰里的屋子从横刺里倾斜了去,相近的树木也跟着平行的来。怪极了。原来一个人从来不想到他自己的地位也有不端正的时候;你坐在吊盘车里只觉得眼前的事物都发了疯,倒竖了起来。




    我在想,徐志摩所说的吊盘车,应该就是现在上山的缆车吧!缆车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也许在徐志摩的那个时代,它还叫做吊盘车。
    回顾缆车的历史,看香港近百年的沧桑巨变。
    1888年5月,香港总督威廉德辅爵士主持了缆车开业。
    在1908至1949年期间,车厢首排的两个座位是预留给香港总督,背后更挂上“此座位留座予总督阁下”的铜牌。
    在1926年前,缆车分成了三种座位:
    头等:英国殖民地官员及扯旗山居民;
    二等:英国军人及香港警察;
    三等:其他人与动物。
    鸦片战争,割让香港,英国殖民,这一连串的词语萦绕在我的脑海,激发起中华儿女莫名的耻辱感。
    第一次坐缆车,等待着长长的队伍,激动不已;然而,从登上缆车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内心深处莫名的压抑。
    随着缆车开动,在山间跳跃、在丛林里穿梭、在枝头呼啸而过,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和徐志摩先生所描述的有过之而不及。

    香港之行,我对这个城市又有了新的认识,不愧是“东方之珠”,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不过,遗憾的是,近年来,随着祖国大陆的迅速崛起,香港的风头几乎被掩盖了。好在,值得庆幸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香港又有了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希望这颗“东方之珠”在未来能够继续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香港,一个既现代又沧桑,既发达又市井的城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rg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