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村子,名叫“雀儿林”,听老一辈人讲,村子最开始是叫“桥儿林”,据说在村里的某个地方,当时建有一座桥,虽然村里没有河,也没有湖,但是却有一座桥,桥具体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又是用来做什么的,老一辈的人也说不清,或者应该说,他们也没见过那座桥,他们也是听他们的老一辈说的,代代相传,直到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想当然,我就更不知道如何来形容那座桥了,只听说过,曾经,我们的村子叫做“桥儿林”,村子是以一座桥命名的。后来,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代,“桥”变成了“雀”,我所看到的,大到墙上的标语,小到人们的身份证上,都写作成“雀儿林”,虽然村里的山很多,树也很多,老一辈的人却说,叫这个名字不是因为村里的鸟雀多,原因无从考证,大家都不知道。也许是因为地方方言,也许因为这个就是个多音字儿,村里村外人都叫她做“qiao(三声)儿林”。所以,不管是“桥儿林”还是“雀儿林”,在我看来,原因都是一个谜,名字与实际来比,妥妥的就是名不符实。
村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村子,很长,不算宽,说她小,不是因为她的面积小,她的面积到底有多大,也许是有文字记载的,也许村里的支书主任或许知道。我只知道,从村里最底端(西边),属于村里人的土地,走到村里最顶端(东边),有路可以通驴车牛车的地方,要走很久,没有测量过,印象当中,小的时候,从村子中间,有人的地方,走到最东边的山跟前,要走差不多一两个小时,从村子中间,走到最西边,村里人的土地那里,也要走上个一两个小时,还不包括算作村里财产的连绵大山。
小,是因为村里最多也就百来户人家,村里的房子,从西走到东的直线距离,最多也就是走上个十多分钟,从南走到北,应该也就是走路十多分钟,南与北的最边上人家,房子都在山脚下,可以通驴车牛车的路,最多也就是能走到有人家的地方,再往前走的话,不止路窄,也都需要爬坡了,还有一个事情可以证明村子很小,每到饭点的时候,家里的大人,招呼在外面撒野或者串门的小孩子们回家吃饭,往大门口一站,扯着嗓子,拉长音调,喊两声:“冬——子——,吃——饭——啦——”,不管小孩子在哪个方向,妥妥都能听到,再或者是姥姥家做了稀罕饭,喊外甥女来家吃饭,同样地往大门口一站,拉长音调喊:“小——雨——啊,吃——搅粥——啦。”“来——啦——”,外甥女都不用走到大门口,在门槛外一站,就扯着嗓子答话了。
村子的形状,无法形容,不是规则的圆形,也不是规则的长方形,村子里的大山很多,从南北的最边上,到村子靠近中央的地方,都是山,可以说山包围着村,村也围着山,村子里的房子,依山而建的很多,石头小路和土路,四通八达,爬上东边的一座山,只能看到村子的一部分,南北方向,占据地势高的房子,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两家,或者根本看不见,村子中间的人家,眼睛好的人,坐在自家的土炕上,能看到远处的山坡上,放羊的人和羊群,山上撒欢的羊群能直接跳到靠山那家人的平房上,偷吃平房上晾晒的玉米棒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