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今很多世人每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
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了安全感。大多是因为担心求而不得。没有的怕被别人嘲笑,于是去追求更多,拥有了之后怕被别人超越,于是害怕失去。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永远的保持在富足状态呢?
《道德经》第七章言: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天地为什么能够如此长久。因为其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它把自己奉献给世界万物,所以能够保持长久。因此,圣人总是保持谦逊,收敛,将自己摆在别人的后面而被人拥护,将自己置之度外却被人们铭记。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才成就了自己。
真正的拥有不是处心积虑争夺而来的,而是如老子所言,是通过奉献获得的,奉献出去的东西才代表了真正的拥有。
这种奉献也是一种大爱的精神。这种爱是无私的,面向众生的,不求回报的。
但这种爱在被散播的同时,却总是回过头来反哺源头,成就自己。
贰
世人总感觉自己缺少了什么,于是到外面去寻找能够弥补自己缺失感的东西。
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却不自知,只需要学会往外给东西,便体会到原来我一直都不曾缺少过什么。
每个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不求回报的帮助了一个人,别人对你表达感谢之情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欢喜完全是物质满足带来的欢喜无法比拟的。
因为你的内在获得了爱的能量,这种能量是能够让你生命内在提升的能量。
在古印度的脉轮理论中,人生下来之后,代表爱的第四脉轮是没有开启的,所以只能生存在这个三维世界,人在这一生中要学会去爱。
如果人们学会爱的精神,在世界中不断的去奉献爱,那这种爱的能量也会反馈到自己的身上来,获得更强的宇宙能量,最终自己的第四脉轮打开,进入到更高的充满爱的维度。
刘丰教授在高维智慧的演讲中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人围着一大盘韭菜吃饭,但每个人都拿着一米多长的筷子。夹起韭菜之后怎么也送不到自己的嘴巴里。
那这盘菜该怎么吃呢?
如果你把夹起来菜送到别人嘴巴里,别人自然也会将夹起来的菜给你吃,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其乐融融,每个人都很满足。
有时候学会把手里的东西给到别人,宇宙才能够给到你想要的。
叁
近代两三百年的科学技术指数级发展,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物质资产极度丰富,人们目前的物质生活是古人无法想象的。
但为什么即使拥有了这么多,内心空虚的人却越来越多?不快乐的人越来越多?
很多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有钱人依然不快乐,甚至有时候他们会想宁愿去做个普通人。
物质生活的富足难道还不能够满足他们吗?
人的内在是知道的,即使围绕在一个人周围的物质资源再多,也不是真正属于他的。
因此,他们还是感到空虚,感到苦恼,我到底还需要得到什么才能满足呢?
有些人走上了歪路,以为去争取更多的权财利色之后才会更加满足。
有些人,却看明白了,只有把抓在手里的东西奉献出去,帮助到更多的人,这些东西才算是真正的属于自己。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些真正去做慈善的人的精神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每当他实实在在的多帮助了一个人,他的内心就多了一丝富足。这个时候才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做给出去的东西才算真正的拥有。
有很多理论都说2012年之后,人类进入了新纪元。物质资源已经饱和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在外界是无法真正求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的,人们开始转向内在的探索之路。当这样的人足够多,便能够改变围绕在地球场域的集体意识,让整个世界实现真正的转变。
在西方新时代著作《赛斯书》当中也预言过,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在科技取得空前的发展,物质得到极大的满足之后,更多的人将会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追求心灵的觉醒,走向爱的道路,最终实现全体人类的转变。那时候的人类就像脱胎换骨,成为了新物种一般。
肆
人们经常疑惑,为什么经常看到好人不长命的现象?
明明这个人一生做尽了好事,一直都无私奉献,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间。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带着自己的人生课题来的。
有些人穷极一生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却忘了自己为什么而来,但他们的内在是知道的。于是,为了能够完成此生的课题,不得不等到自己的物质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了才离开。没有完成的课题还需要在下一世去继续完成。
有些人早早的了解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早早的完成了自己的课题,如果他的内在认为留在世界不会带来更大的价值了,于是,便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去往了更高维的世界。
所以那些好人们,更早更快的从这个世界解脱了。
伍
物质生命是有限的,但当你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奉献自己,在世间散播爱,那精神生命却是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永存不朽。
当代诗人臧克家曾经为纪念鲁迅先生写了《有的人》,开篇的两句话一直被世人铭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当时的国人心智,毅然决然弃医从文,尽其一生去启迪国人,留下了不朽的著作,为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直到现在,他的思想还影响着当代的年轻人。
曾经多少高僧大德不都是如此吗?为了解救人们于苦海中,终其一生言传身教,普度众生,留下了不朽的传说。至今,他们散播的思想和精神依然活着亿万人的心中。
陆
老子说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是因为不与别人争抢,所以天下人才没有能够争得过他的。
吸引力法则理论认为,你越追求什么说明你对此越匮乏,当宇宙接收到你匮乏的这个信息时,就会给你更多的匮乏感,让你更加缺少。当你越奉献什么,说明你对此越富足,宇宙接收到信息时,就给给你更多的富足感,让你拥有的越多。
所以,学会奉献,学会爱,富足将如影随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