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前,赵校为我推荐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一书,希望我能从书中寻找到课堂的密码。
上了十几年的课,也一直在思考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最近几年也逐渐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时刻用“以生为本”的理念来提醒自己,可是自己的课堂还是有太多老师“主导”的痕迹,这也成为了我无法跨越的存在。带着对这本书的期待,也带着能让自己课堂发生改变的希冀,我翻开了这本书,也在魏老师娓娓的讲述中渐渐找到了上好课的新境界。
一、把学生立在课堂的中央
虽然魏勇老师教的是历史,与我所任教的学科不同,但是我相信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是共通的,不管什么学科,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必须把学生立在课堂中央。
魏老师开篇第一辑中就提到“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要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育”。我们都从学生时代走过,也都知道自己当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我们希望老师怎么做,现在自己就要怎样做。
中学的最后一年我们换了一位政治老师,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还有些邋遢,给我们上课时连基本的普通话都不讲,而是一口本地方言。可即便这样仍然挡不住我们对他的喜爱,他总是把枯燥的政治用我们能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更多时候会把晦涩的内容用举例子的方式让我们理解,而列举的事例也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通俗易懂代入感极强,而我们也通过他幽默风趣的讲述,喜欢上了他,也渐渐喜欢上了政治这门课程。
在那个年代,很多老师要么是填鸭式的自顾自讲述,要么是照本宣科把教材一读,画出重点让学生背诵。无论是那种老师,他们的眼中、心中都没有学生,都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学生。
那自己呢?我有没有把学生放在眼中、心中,我的课堂中央站立的是不是学生?很惭愧,答案是否定的。家常课也好,公开课也罢,我不都是拘囿于自己的教学经验里,深陷于自己设计好的环节中,在自导自演的教案中迷失,而学生则成了配合我演出的道具。配合好了,我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业务精进,配合不好就埋怨他们没有全身心投入。我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忘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学生。
二、让课堂成为“思”的在场
魏勇老师在第三辑中提出教育要追求“思”的在场,我偷换了一下概念,改成了让课堂成为“思”的在场。
虽说我偷换了概念,但是魏老师所说的“思”与我说的“思”有本质上的区别。魏老师的“思”指的是人从生存中自然产生的精神活动,是自由的。而我说的“思”仅仅只是思维、思考。
为什么会提出让课堂成为“思”的在场这一说法呢?是因为我从自己和一些老师的课堂上看到,我们的学生不会思考,有的只是对知识复述,或者是老师想要的答案的猜测,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提升,更不会向深处发展。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会思考,他们的思维为什么得不到发展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师总怕学生不理解、说不好,因而没有给学生思考、表达的时间和机会,或者没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繁多,互联网和电子产品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被动,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就失去了思考的欲望和能力,思维更无法面向深度开展。
课堂是学生学生的主阵地,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也不仅仅是某项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思维力有关,所以,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就成了课堂最重要的追求。
三、用积淀丰盈自己的课堂
教师应该️走专业成长之路,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可。无论从身边老师成长的个案,还是像魏勇老师一样的名家成长的路径来看,都离不开读写、实践和反思,这些不仅是一个老师构建思想最重要的路径,更是成长路上最好的积淀。
读什么呢?就拿我自己来说,教学初期,为了能站稳讲台,我常常翻看《小学语文教师》《河南教育》等一些杂志。这上面有很多的名师、名家教学实录,是我备课、模仿上课的首选。后来,随着成长意识的觉醒,我开始有意识的读一些教育专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吴非的《致青年教师》等,为了寻求专业的发展,我就又啃度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武凤霞等名家的专著。读的多了,慢慢就发现,阅读是一种养根的行为,能把名家的经典内化于心,外化出来就是一种风景。
慢慢我又开始不满足只是读了,我就尝试着把自己的思考、感悟、与学生的相处记录下来,尽管文笔稚嫩,思考肤浅,感悟也不深刻,更没有多么深厚的理论支撑,我还是沉浸在这种记录的喜悦中。因为我固执的相信,只要坚持,总有一天我也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一位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成熟的因素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课堂和思想。虽然课堂中促使教师大幅度提升的是公开课,但是上好每一节家常课则是构建教育教学思想最重要的途径。
公开课需要有机会,需要大家的帮助,但是家常课却是我们自己的事,需要自己琢磨、实践、反思……很多公开课上自己素养的体现都来自家常课的沉淀。
所以,我把每节家常课当成平台,严格规范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在课堂中实践、反思、积累自己的专业素养。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思想往往都是在实践和反思中行成,进而成为我们自己的一种符号。
正如魏勇老师所说,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应是学生学生喜不喜欢。那就努力为自己搭建一方上好课的平台,努力行走在学生喜欢的课的路上,这条路没有尽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