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平凡(45)
2016年6月6日第15周《应用伦理学》最后一课,按学校规定第16周必须结束公共选修课,我安排了16周随堂开卷考试。
我知道这节课到课率一定非常高,果然,120人选课几乎全到了,平时的选修课到课率90%就是相当好的记录!以我多年的观察,大四的学生大多是没时间来听课的,他们找出各种理由,但最主要的是他们要毕业找工作了!选公选课的目的就是补学分!老师对他们很无奈。
书归正传,这节课学生们都在等我给他们讲考试的事,但因为是开卷考试,且考试方式我也早已告知学生,所以我仍然坚持讲完最后一讲,不知他们听的效果如何,反正一下课好多学生都围上来了,大部分同学都在问课程涉及的问题,我也细心的为他们解答,可还是有学生仍然问我考试方式,我耐心说我已讲过好多遍了,但还是不停的问,没办法我只有半开玩笑说:
“谁在问考试方式问题呢?那他一定从来就没来听课!”
我这样一说,他们就是想问也不敢问了,最后好不容易学生都陆续离开了教室。
终于结束一天的课程了,我长长出了口气。周一这天我的课从下午2:30分一直上到晚8:40分,6节课,中间几乎没时间休息。
这时一叫唐寅的学生来到我的面前,他是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非常有礼的双手递给我一本书,我说:
“是要借我看吗?”
“是送老师的。”他说
“送我的?”
我其实并不惊讶,不是我已习惯接受学生的礼物,而恰恰相反,我的原则就是与学生保持纯粹师生关系,但唐寅不一样,可以说他是我所开课程的忠实“粉丝”。
“当然!”他说
“《沉默》?”
“老师你看过?”
“没看过,听过,据说读了很压抑!你看过?”
“看过,觉得好才送老师!”
“哪点触动了你?”
“它讲述了在江户幕府禁教的时代背景下,一名葡萄牙传教士不远万里到日本传教,其间所发生的暴力、恐惧、人性黑暗,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苦难和悲惨。”
“怪不得看过的人说压抑,你还是跳出这样的情景好!”
“老师,你不常说要正视人生苦难吗?这样面对现实就有心理准备”
“那你在书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主人公在传教与寻访的过程中,经历了信仰与反叛、圣职与背德、强权与卑微、受难与恐怖、坚贞与隐忍、挣扎与超脱等两难情境, 逼迫着他对基督的信仰进入现实的思考。而我们也正处在矛盾的两难境地,我要有思想准备。”
......
看到这里,你们一定会觉得唐寅是一个功利心极强的学生,他送老师书,老师给他考试高分。但是你们都错了,他并没有选我的课,一学期他都坐在前排非常认真听我讲每一节课,他不为什么,他说他就是想多听课。他不但听我的课,也听其他老师的课,这是一个颇有礼貌又谦虚谨慎好学的学生。在大学这么多年还真少碰见这样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并不“纯粹”,这不是学生的问题,是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价值导向问题。
还以我开这门课为例:
开这门课时,我最初申请考试方式是学科论文,我想这样的考试方式会给学生极大的思考空间。学生就可以有一学期的时间,针对此学科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了。但是我错了,交上来的论文只有少部分学生是经过认真准备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拼凑的,有的甚至完全照搬!
记得有位学生交上来的是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论文,开篇论证非常有特色,结构也合理,并且逻辑性也强。我开始看时觉得还真的好,但等我继续往下看时,我就觉得这篇文一定不可能是他完成的,等到快结尾时,竟然出现他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
我真想给他零分吗?可我看了他的学号是大四的学生,如果不合格就会影响他的毕业,终于我的恻隐之心战胜了我的教学原则,为此我通过他们学院找到了这位学生,认真的同他谈了许久,说如果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社会,社会是不给他任何机会就会把他淘汰,我让他去重新写......再后来我又把这门课申请为开卷考试。
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不管我们承不承认,这样的价值取向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向标,在大学里,已很难看到像唐寅这样,不为“功利”而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学生了。
很感动我有这样的小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