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今天有幸参加了原始点义工服务,为戒毒所。大家看,有临汾,侯马,洪洞,介休的原始点家人,有年轻漂亮的美女,更有技术高超的六十多岁的年轻人。大家都是爱心满满,公益活动,喜笑颜开。
那么您心目中的吸毒人员,戒备森严的戒毒所,是什么样子?且听我娓娓道来……
几分忐忑,几分好奇,我替大家探索了一番:顾虑全无。完全不是我以前的猜测,这里像是学校,又像是军营。
进了大门以后,教官带我们去教区,必须经过领导批准,然后由工作人员带我们清点人数,物品后方可入场。手机统一上缴。他们则须在特定区域刷脸入工作区,而且手机入柜不得带进去同时下班也也是刷脸,在各自的柜柜里再取回。
进入会议厅600多人,着装统一,列队整齐,像军人一样,很有精神。整个过程没有人喧哗走动,军人般正襟危坐。按推开始了,一部分人员出来。分城十组每组三人,由两位老师教授技术。
我和洪洞的闫师傅是一组,他六十多岁,接受过张钊汉医师亲自辅导技术了得,我则作为助手。我们上午教了三个下午教了六个,最大的30岁最小的20岁,他们学的很快很认真有的还不时地拿出笔来记住。衣服左上角有编号名字年龄等等, 就在我们欷吁如此年轻的他们进去这里边的时候,他们没有丝毫抱怨,牢骚,时不时露出微笑,似乎这是在经历一种人生的过程。我朝队伍里望去,有年龄更大的,白发苍苍的至少也在六十来岁吧。同闫师傅相比,一样的六十来岁,选择为人服务完善人生,还是选择吸毒于家于国有害无利了此余年?不知他们作何思考。
一般进来至少得管教两年,学习劳动接受军事化管理。有的改造得很好,有的还会进来,据说有九进宫的。
午餐以后陈教官带我们参观了教育培训部的心理咨询室,有宣泄室,体能室(戒除毒瘾以后有的人身体会很弱),音乐治疗室,等等。在当下,这里估计是最齐全的心理治疗设备的了。
接下来陈警官带我们参观了毒品种类,妈呀我数了一下,14种还是17种,记不太清楚了。见到了传说中的摇头丸(五颜六色的药片片),杜冷丁,咖啡因,吗啡,等等各种毒品。
是什么致使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求学的年纪去吸毒?是什么缘故导致一个个壮年人本该担负妻儿老小的重大责任里去吸毒!到底又是什么原因是那些看起来都白发苍苍的人去吸毒?
警管长叹一声,有原生家庭的原因,社会的,环境的,积习难改的等等,因果报应业力轮回,可惜,可叹,可气!
可喜的是警官们谈到了传统文化对吸毒人员带来的变化,所里通过办报纸,写心得,网络播放各种渠道,教育他们重拾责任,点燃生活的热情,在各自的“道”上,日行一善,累计福报,尽职尽责。走出去以后,好多人找到了人生的定位,家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午四点半结束,依旧清点人数在教官带领下出场。
其实我们今天也跟着戒了一天的“手机瘾”平时大家带着手机时不时回划一划屏,今天忙着,不看手机日子也照样,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对打麻将的上瘾,对“钱”的烟,酒,网络的上瘾暴饮暴食,购物狂,过度锻炼,过度用药,过度追求性快感又何尝不是“瘾”?对所钟爱的人事物的执着又何尝不是一种“瘾”,有的瘾是好的,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喜悦幸福;有的瘾是坏的,让自己和家人身体心灵遭受摧残。
此时此刻,我似乎贴到了他们的心,心里功能被破坏,却没有人看见,万般无奈找了条麻醉自己的方法,才走上了这样一条救赎自己心灵的“歪路”,却又害己害家。可怜的他们,幸亏“毒瘾”才让他们活着,否则走上的将是不归路,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成瘾”是成瘾者唯一救赎自己的方式,善良的人,请理解他们。如果谁想帮助,金钱,物质,都不是最佳的,贴她的心,给他适合他的希望,人,不是推向前进的,是希望,盼头,牵引着走向火热的生活里的。
我们埋首手机,何尝不是一种瘾?心理依赖,生理依赖。都是“瘾”。
感恩教育科的陈科长,让戒毒人员与社会链接,互相按推又是一种肢体链接,可以增强他们的感知力,找到过下去过得好的感觉…我想这才是一个人活着的希望。
人,生而平等,生而不易,且戒毒且珍惜。
与“戒毒所”零距离——我们也戒了一天“手机瘾” 蔚蓝心语 - 草稿 与“戒毒所”零距离——我们也戒了一天“手机瘾” 蔚蓝心语 - 草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