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专业成长打开另一扇窗
——参加省名师工作室活动引发的体会
作为福建教育学院政治德育李华名师工作室成员、福建省网络政治名师(李华)工作室成员,我参加了工作室一场题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处理好考试和育人的关系”的网络研讨,感受到名师工作室对青年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
一、选题:梳理教学实践的困惑及难题
工作室向成员征集研讨话题,基于实践的话题研讨才有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省政治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微信群中,宁德的丁老师率先提出:我说个困惑吧,我一直觉得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应该以学生情感体验,心理导航为主,这次厦门跟岗我发现厦门老师课堂很多解题为主。所以我现在在备课时经常一节课有两种上法,鱼与熊掌,难以抉择。做为一线教师我想听听大家意见:闭卷考形势下,由于课堂时间限定,道德与法治课堂新课教学是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主,还是以解题思路为主?当二者不能两全,以谁为主?丁老师提出的这个话题说出了很多一线老师的心声。李华老师说:这是非常好的讨论题,都知道应该主要是情感体验,但考试这个坎怎么都需要过。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需要教师的智慧。最后研讨主题确定为:如何处理好应试和育人的关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立德树人是中学政治学科的重要使命,课堂是对生命的激发,应努力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如何适应考试,培养学科思维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实现阶段升学目标,也是教师在学校定好位的基本要求。课内45分钟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让我们的课既充分育德审美又培思育能,做到教材的短效应(考试)和长效应(做人)相统一,需要教师的智慧。
同时我仔细对照自己平时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教研组的同事进行交流,梳理自己的困惑及难题: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中考怎么考?闭卷考试需要背诵哪些知识点?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法治意识?这些问题都是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都希望听到大家的声音。仔细分析本次研讨主题,和我个人的这些问题恰也高度契合,于是我带着疑问、困惑与期待参与工作室网络研讨。
二、研讨:展示交流优化个人教学课例
工作室成员中,有省教学名师、特级教师,有一线富有经验的资深名师,有教师进修院校的教研员,有高校教师……参加研讨,我抱着一种向同行请教的心理,研讨前精心整理自己实践中的素材,有成功的教学案例,有教学中的个人思考,也有欠成熟的尝试……
如我自己执教的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这节课,在谈到亲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时,我深情讲述了自己发起的“轻松筹”事例:主人公的家庭情况,病情发展,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开通轻松筹的过程等,教师设问:为什么短期之内可以筹集这么多的资金?生答:发动社会各界的捐款。师引导总结:说明社会力量强大,很多人愿意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别人的生命遭遇困境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当自己的生命遭遇困境时我们不能放弃生的希望。接着,教师又开展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将话题延伸。话题1:肝移植手术需要50万,前提是找到适合的肝源,手术后还需要长期进行排异反应,生命是无价之宝,要珍爱生命,任何时候都不能做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话题2:钱是万能的吗?结果是有了钱还是没能挽回生命,苹果手机的乔布斯,王均瑶都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他们可以请最优秀的医生为其诊断,可以用世界上最昂贵的药,但同样还是没能战胜病魔,所以健康的身体是本钱,没有健康一切皆零。健康的时候我们要锻炼身体,生病的时候要及时就医,我们要珍爱生命!话题3: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人显得那么无力感,给我们什么生命的启发?生:人的一辈子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努力过好每一天。师:我们不能决定未来,但我们可以过好生命中每一天,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节课上完,我发现有的孩子的眼睛闪着泪光……
这节课主要是以教师本人的亲身经历感悟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对于生命教育还有没有其他的演绎方法呢?如何更好地做到德润于心?在网络研讨中,李华老师介绍了12月底工作室在厦门双十漳州分校举办的题为“教育戏剧在培养学科素养教学中的运用”的主题研讨活动。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的许友森老师分享了教育戏剧的实践与思考,让与会人员在互动中体验,收获颇丰。回来后我借鉴模仿许老师运用“教育戏剧”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注重生命体验和价值观浸润,给学生开展了一次生命教育。首先进行“松鼠与大树”的暖身游戏:以松鼠回家、松鼠搬家、建新房、森林大火为活动指令,学生很快融入情境;接着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灾害?生答:地震、台风等;然后抽签决定分组,分别扮演风灾、水灾、火灾、震灾最危险的时刻的定格画面,其他组描述看到的情景。一人一个动作,定格画面,大家很投入,充分思考,想象出火灾或者地震的场景才能布置现场,设计动作,充分演绎演员的诞生。每人分别一句台词,先轮流说,再重复三遍,灾害现场的纷乱充分显现。再分别扮演救灾人员与被困人员,在想救不能救的时候,他们的对话。最让人感动的是:生命最后30秒的电话,打给自己的父母,你会说什么?在卡片写出来。通过教育戏剧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节设置直击心灵最柔软处,让人不禁落泪。最后提升环节是解决方案:两组写防灾告示,两组写救灾呼吁。通过头脑风暴,各自的想法汇合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的融入与学习,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通过情景的再现,把珍爱生命这样的理念渗透到人的内心,令人动容,也留下更多思考……研讨中我感受到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学习,专业成长也突破了原先时空的制约,不再限于学校,不再限于县域,而是有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整理:分析各方观点反思个人教学
研讨结束了,要结合研讨所得反思评价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简单记录研讨互动过程,而应当赋予学科理论的思考,整理后通过微信等媒介播放展示,使之具有更广泛的教学指导意义,于是,我一遍遍地重读大家的发言,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运用相关学科教学理论进行圈圈点点。
工作室的研讨中,大家一直在表达一个重要共识:我们的德育课堂不能简单的只落实知识目标,不能让学生成为只会考试的“文盲”,更应该全面关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对照自己本学期的教学尝试,惊喜于自己的教学不落俗套,不会功利。我本学期的尝试:1.通过个人自媒体平台,帮助孩子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第一次布置的“吴京观后感”作业,我推选出每班优秀作品,配上孩子的个人照片,人生格言,隆重推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来思来品”,通过佳作选登的方式,让孩子们有个展示平台,体验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通过三分钟时政评说,培养孩子们关注时政和社会热点的意识,要求孩子们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评析。16班的一位男生,认真准备,写了近三页的时政发言稿;15班的一位女生,声情并茂地演说金砖会议,还结合自己的观点,评述金砖会议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对孩子们说,因为班级人数多,一学年就只有一次三分钟展示的机会,希望大家把握好。教师选择优秀的时政评析发到公众号,这个学期有一百篇时政评析入选刊出,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果。
道德与法治课要成为师生新知生成、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乐园,在思想摩擦与碰撞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想象,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质疑提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发言,我一方面设置生活化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时间思考;另一方面给足学生鼓励,我准备了一张课堂表现量化表,每位举手发完的孩子都可以加分,发现这个办法很管用,开学第二课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大大提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真实有效地开展。
总之,参加名师工作室活动,为专业成长打开另一扇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学习并幸福着。每周一次的“相约周三”工作室网络研讨,不知不觉地进行了86次(2016年40次,2017年46次),两年走来,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讨论着,碰撞着,成长着!真教育真研讨,在这里名师专家大咖和一线教师真实平等对话交流。向上向善,在这里没有功利,只有导师最质朴最善意的初心,在引领老师们的真实成长,只要是对的,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吸引越来越多对的人加入。思维碰撞出最美的火花。一开始的网络研讨,我只是默默的关注不敢发声,到参与研讨,到主持研讨……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辨别,敢于发声,跨出勇敢的一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更清晰的看清自己的不足,思维的深度广度都很有差距,接下来要努力提升自己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的成长也是慢的艺术,今年的目标是沉下来静下来,多反思多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