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遇到一个外地工程队的人,问我:“你们这里人靠什么活着?家家都有地吗?”
他这冷不丁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没有工业的地区,就该种地,种地可不是每家每户单打独斗,也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地的。二三十年前,可真是每家每户几乎都有地。
我们这里是大兴安岭复地,气候寒冷,每年无霜期仅仅三个月。这么短的时间,什么能够成熟?凡是稍微喜热的作物都不会成熟。比方玉米,根本就不等成熟就冻死了。
不过这里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方这么长土豆,而且这里的土豆特别好吃。这里长小麦,长油菜,还有一种蔬菜叫朴留克,只有大兴安岭能生长。这种东西做成咸菜,特好。
原先几乎家家都有一块或者几块地,种些土豆,白菜,等一些蔬菜。收获后一般都储存在菜窖里。一冬天都不用怎么买菜了。
这些年人们大多都住楼了。这些习惯也只能放弃了。于是很多人家也放弃了原先种的土地。在也是这些年管理也严了些。很多地块是不容许种地了。即使有土地也都退耕还林了。
不过我们这有一种职业是专职种地的。大多种植小麦,大麦,油菜。都是机械化作业,土地都是集中连片。这些人都是暴发户,被称为“农场主”,都是有钱的主。他们也会雇佣一些人。
这里的最丰富的是深林资源,原先这里也是主要靠森林活着,冬季采伐木材,整个林区人几乎围绕木材进行生产经营。
不过,这些年国家有钱了,干脆停止了采伐。这一下,等于按下了暂停键,林区富余人员多了起来。于是,一大批人只好买断回家。剩下一部分人靠国家拨款养活。这些在职人员,做一些护林,防火工作。
还有一部分人,搞起林下养殖,等副业。一些人养羊,牛。由于牛羊肉增值。都富得流油啦。
这些年,林业旅游业也发展得不错。有些人搭上了顺风车,大赚了一笔。有一个暴发户,有钱了就到处买房子,什么乌兰浩特,海南,北京,本地更不用细说,置办了很多房产。据说,房产税很快就要推进,这种人将来有可能还会重新返贫,不过这是后话,当前还是财大气粗。
不过,这两年由于疫情缘故,旅游业也受到了重创。有些后知后觉进入行业的人都亏惨了。
这里也有许多自由择业者。他们靠打零工,采山野菜,采蘑菇混生活,不过漫长的冬季就无所事事,因而很多人都走了。必定人不是棕熊冬季可以冬眠。所以,这里这几年人口流失得相当严重。我所在的市镇人口流失过半,有专家预言,照此下去,50年后,大兴安岭将无人居住了。
不过,我觉得这有点耸人听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世人忙忙碌碌,不过为碎银几两。如果这里能够让人们得到利润,人们还会回来的。很多人是离乡不离土。本地都留有房子。就是随时准备回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