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是仓惶而逃离了暑热,虽已是秋扇见捐,清凉天下,心里还滞着些余悸。
落叶,啾虫,宿雨。既入了秋的地界,天高气爽,云淡风轻,热昏了的脑细胞也便渐渐地苏醒,缓缓中回过神来。
才一梦初醒似的发呆,发呆于这眼前的一派清秋,也才滋生了这一大堆凌乱的情绪。
眼底所成之像,尽是城际市井洋溢的青春般的茂密,或者乡村旷野望不到尽处的绿染浓烈,此时此刻,没有了花朵的迷乱袭扰,无疑该是到了大自然勃发至极和欲将启动凋零的拐点。
懒的去查流沙河《字读我一生》里秋字的解构,才去断想:是类火焰一样的生长之禾苗吗,还是物极必反的禾苗,需要注意一下防火的提醒?
也还记得,广袤的北方大地上成片成片的红高梁,抬眼望去,一派色彩斑斓燃烧般的骇人气势。
只是,古人的感受从他们留下的诗与文的判断,秋的气氛更多地烘托是分别送往离愁的情境。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个伤离别到天花板的情绪,难道是发呆于秋天的缘故?当然不是。只能说是秋正好被撞见,正好参与了旁观,正好合拍了诗人心生的情绪;只能说是落叶纷纷的景象,揠苗助长了人性的孤寂与苦闷。
于是千年之外而传染了呢,我的发呆正对着眼前的清秋,也一份古意的情绪,正好路过于现代的时空么?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
虽然没有诗人那年的孤旅,却未必不遭逢那时萧瑟的秋意,心头幽怨的挞伐,难免被连带。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老舍)
也在秋天,眼里和心头一样的多云。眼里微微有些云烟,心头微微有些愁思。这一切,又是怎样的无故呢?
傍晚时分,天地苍茫山水影绰,而潺潺涧水之旁的那个孤影呢?与白质黑章的秋影相望,所回映的,所泛起的,除了一份戚戚情绪中发呆的表情,更有额外的形与容么?
秋风入窗,幽思岂能不入肠?
刚才还空旷四野的满浆浓绿,不觉中习习秋风之下,乔木的扇叶儿镶上了金边,野草的疯狂颓了野性,雁儿也开始打理着行装,一切都预示着行程的南迁。于是,坠落与升腾的忧伤,被头顶的明月,一遍一遍扫视,一夜一夜咀嚼。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种情绪,即便是皇帝老儿,也未能抵得挡住,只因胸间跳动的灵台被无言独上西楼的人生情景夹裹着,谁又能不触景生情,一咏三叹呢。
"这里那里,在这秋天,
斑彩错置到各处。"(林徽因)
一边是味觉里享受着累累秋的果实,又一边情绪里盘旋着些莫名的孤寂,心池生着一层苔藓似的,何故病态一般的心事重重?
生理上讲是吃喝拉撒,情趣上讲是人间况味,意识上讲是情绪的供养,形式上讲是心态的维护,本质上讲是时间的耗材,便是人生的成像?
秋天,爱的是那不经意,
不经意的凌乱。″(林徽因)
深邃时光里,看不清你永恒存在的至美,想不明你朝花夕拾的悲凉。这永恒、永逝的法则,无可奈何的岂只是秋风落叶一枚。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禾对火,鸟对虫,发呆对清秋。
被如此的韵律操控,可是因了这种种过往之下"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