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考完研,一直到初试成绩公布,学生的行动力都会明显减弱。一方面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行动,复试从哪入手准备啊,准备到什么程度算好啊,比较茫然。
另一方面呢,总觉得成绩没出来呢,心里乱乱的,觉得得等初试成绩出来,可能就不会这么浮躁了。
我的意见呢,是从现在到初试成绩公布前,至少做一个简单的复盘,评价下自己各科表现和最严重的问题,然后准备一些通用必备的东西。
比如自我介绍啊、简历啊、你专业领域内的研究概况啊,这些东西无论你复试、调剂还是二战、工作,总是用得上的。哪怕做不完、做不好,开个头也是好的。
我的另一个意见是初试成绩公布作为行动的最后发令枪,而不是国家线发布日。
今年国家线公布大概是在3月中下旬,和初试成绩公布时间差了15-20天,但是这15-20天学生行动的差距会迅速拉大。
国家线是学校复试、
调剂工作次第开展的发令枪
国家线的制定和公布,对学校的意义要超过对学生个人。
对于学生个人,国家线只是证明你有资格参与复试和调剂,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参加复试或调剂成功,这只是一条资格线。
举个例子,你过了国家线,某高校因为生源情况良好,过国家线人数远超过计划招生人数,这时候它就有可能划定高于国家线的院校线。
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是不受国家线控制的,有自定总分和单科线的权力。
有人说我报考学校的复试线就是国家线啊。没错,很多学校直接以国家线作为复试线,但是复试的差额比例高得惊人,你进了复试不也是陪太子读书吗?
所以,对于想一志愿上岸的学生来说,国家线的意义远不如往年该院校的录取分数线。
如果你的初试成绩比这个学校往年录取分数线峰值高10分以上,那就全力准备复试。
如果跟往年录取分数线峰值齐平,那就复试的同时也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受调剂,能接受调剂的底线在哪里。
如果低于峰值20分,那就别想着一志愿复试的事了,调剂、二战、工作,选一样。
国家线对于调剂的意义更大
国家线牵动人心是因为各个学校的复试线虽然不一定是国家线,但是复试、调剂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国家线的基础上。
它不公布,各个学校就没法确定调剂的缺额,也没法确定自己的复试线。
国家线对于调剂,它直接决定了你有没有资格参加调剂。
如果没有通过国家线,也就意味着本年度你的考研告一段落了。
有的人问我士兵计划、照顾专业、破格录取、少干计划,还有自己没通过管理线,但是通过了工科线,能不能从管理调剂到工科。
我理解你们想上学的心情,但是我也得告诉你们这些方法基本都行不通,不能说绝对,也是99%。
士兵计划、照顾专业、少干计划,不是这个时候才报的,是之前报考的时候就定的,现在想临时转不现实。
破格确实有,但必须你的总分高到天际,经过申请后,单科线有可能降1-2分,而且现在破格审核非常严格,极少成功。
至于跨学科门类调剂,也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要是没通过国家线,要认,不服输不是体现在输了不认,而是下一次赢上。
国家线变动趋势
国家线的划定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其中非常重要一个是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
2020年报考人数341万,较2019年增加51万,增幅17.6%,2021年报考人数377,较2020年增加36万,增幅10.6%,2022年报考人数457万,较2021年增加80万,增幅21.2%。
今年是近三年报考增加人数和增幅最大的一年,分数线大降你们觉得有可能吗?
除了扩招比较厉害的专业,比如公共卫生、制造相关专业,我觉得大概率是不会降的,与去年齐平或者5分左右的微涨可能性较大。
影响国家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考试难度,但是这个难度不是你的感受,而是阅卷平均分。
今天浙江等考区的政治评阅工作开始了,等阅卷工作结束,平均分出来,我们就可以判断相较往年到底是难还是简单,数学、英语也是如此,阅卷没结束,是没法下结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