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一直是中国文化精神里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从孔子的“绘事后素”,到老子的“见素抱朴”,开启了陶渊明“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的人生向往,成为历代读书人在不堪的现实里开辟的诗和远方的精神空间。
何谓“素”?从时下流行的词汇“素颜”,不难理解,就是没有装饰的本来面目。那么素心,自然也就是没有虚伪造作的“本心”。今人已难识本心,本心如明珠一颗,却被世俗的贪欲染浊,尘劳封锁,以致陷入无明苦业。
所以,成长之路,无非就是脱尽习染,超升求道。但是知“道”容易,做到极难。事上磨炼当然是必经之路,但是在“若无闲事挂心头”的人生光景,如果有一种体验式活动,让你唤醒本心的灵觉,岂不美哉?
来到素源参加“素口素心素生活”的活动,就是这样一场真实的体验。
在窗明几净,简约整洁的空间,鲜花生意盎然,禅意悠悠;前贤同修一团和气,欢喜相迎。顿觉身心俱安。
简单入心的介绍,拉近了参与者的距离,原来与道相契,何来陌生?在严整的规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了素造心生活的体验。
这个体验很特别,用句大白话来讲,就四个字——好好吃饭。可能所有人都会说,谁不会好好吃饭啊,这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吗?好吧,容我细细道来。
我们要亲自下厨做一席素宴,每道菜都设计的非常别致。很印心,我抽到的菜品是“东坡笋丝”(原来东坡不只会做肘子,还会做素食,难怪能悟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哲理。)烹饪美食是我的一个爱好,不过我的特点是总喜欢标新立异;动作快,效率高,但是一顿操作猛如虎,整个厨房就成了灾后重建的现场。
此时此地,我发现气场不一样了。穿上了精心准备的工作服,连抹布都熨烫的平整。分配到食材,在前贤的指导下,按照规定料理。同修们行动起来,有的用尺子量,有的电子秤称,精确到毫米、毫克,保障菜品的形状和分量的精确度,天哪,这不是我经常嘲笑的“德国式的刻板严谨”吗?怎比得上中国式的随心逍遥?
看着大家都在心无旁骛的做事,我也静下心来,当成是一场修炼吧。撕笋丝并不容易,要顺着纤维抽丝剥茧,在节点处还要特别小心,要足够细才能入味,关键是撕不了几条,我的心就飘忽了起来,飘到哪里?忽然想起哈耶克为何批判理性的自负?转了一念又在想孩子沉迷游戏,是社会的失序还是父母的失责?念念相续,如奔雷走马。
然而在这个场域,我立刻就能觉察到,如同在寂静之夜,一点响动就会鼓噪喧哗,我赶紧勒紧这心猿意马。所以,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而这个心灵的觉知,只有在静定中才能如如呈现,如朱熹所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在前贤的指引下,严格按照步骤熬制高汤、料油(芝麻精确到三十颗),把撕好的笋丝焯水,浸泡入味,装盘造型,一道精心烹制的东坡笋丝就完成了。
同修们陆续呈现了菜品,目之所及,美轮美奂,简直是值得收藏的工艺品;细细品尝,我的内心完全被震撼了——此味只因天上有,何故流落到凡尘?尤其是当我品尝到自己亲手做的东坡笋丝时,完全不敢相信,这真是我做出来的味道?平日里烹饪美学的自负当然无存,那些大而化之的神作,如果没有洁净精微的功夫,无非是梦幻泡影。原来,“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是这个意思啊。
我忽然想起了《食神》中周星驰的一句经典名言“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是啊,我们真得反思自己——用心生活了吗?用的是什么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在这个不断引导人心向外驰逐的世俗价值体系面前,我们的心放浪奔逸,即使找到了,也布满尘垢。
这时,就要下“时时勤拂拭”的功夫,此起点在哪儿?老祖宗早有智慧——民以食为天,方寸之间,尽显天道。口乃心之门户,素心的起点即在素口: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应该吃什么?为什么吃?怎么吃?
人吃饭,难道只是为了活着?那和禽兽有何区别?
若素位(人的价值本位)而行,本心呈现,自然与万物一体,“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此恻隐之本心显发,以好生之德,给有情生命留下生存空间;或绣口一吐,以德音雅言,为世间带来光明与温暖。
所以——“素”,从名词讲,清净无为的实相;是从形容词来讲,是本真自然的境界;从动词讲,是为道日损的功夫;万法归心,当须素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