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政体制度小史》里认为,国家源于氏族,世上先有家族(氏族),家族的合并才产生国家;国君本来是家长,家族合并后大家族的家长成为了一国之君。
君主本来没有世袭的道理,但是人性的私心使得君主希望将位置传给本族的子弟。国君的位置世袭为什么传长子?如果传给弟弟,因为弟弟与国君年龄差不了多少,弟弟不愿意等,未免会想杀了哥哥夺取位置,传给下一代,下一代有足够的时间去期待。为什么传给长子呢?传给长子,这样传位的事情可以早点确定下来,毕竟等到小儿子出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长子必须是嫡长子,因为皇帝还得依靠外戚,皇帝妻妾众多,妾和媵(yìng)出生低微,没有强大的家族作为支撑,做不了皇帝的帮手,所以他们的儿子原则上不能继承大位。
该书将中国国君世袭为什么传嫡长子解释的非常清楚,国君传位法定,使得国君更替时能够平稳过渡,国家保持稳定,中国的朝代大都有几百年的国运。蒙古人横扫全球,国土面积之广至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企及,但是蒙古的辉煌却很短暂,其根源在于国君传位制度,传位制度的不确定性致使内部争斗,而迅速衰微。
吕思勉先生介绍:世界上政治体制有三种:君主政体,全国听命于君主一人;贵族政体,听命于少数人;民主政体,听多数人的。中国并非历来只有君主政体,上古时期曾经就有过民主政体。有书为证,“先民,谓上古之君也,言古之人君,将有政教,必谋之于庶民乃施之”,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上古时期的国君,要施行什么政策,一定要听取老百姓的意见,然后才施行。
书中提到了“革命”一词,从书中文意来分析,“革命”一词应当是推翻现政府的意思。上古时期政府被推翻多是外来的侵略,自刘邦之后,推翻政府的来自草野,像刘邦就是一个贫贱而且没有品德的人,他的臣子大多数也是贫贱无赖之徒,刘邦开了平民闹革命,推翻现政府的先河。
书中提到:民国政府给予清室优待条件以换其退位,后来冯玉祥带兵将清室赶出了故宫,我一直认为这是背信弃义的做法。书中说民国政府仁至义尽,是清室一再违约,本来说好他们要移居颐和园的,但是他们赖在故宫不走,还密谋复辟。其实,冯玉祥将他们赶出故宫后,民国政府修改了《优待条件》仍然给他们费用。我好生奇怪,为什么后来的教材和相关书籍中就是不讲清室的违约呢?害得我们对清室还充满同情。
作者:王瑜
2020年9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