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是什么?我们上学是读书,我们增长知识是读书,单纯的阅读也是读书。在这就只是就阅读而谈读书。读书是否是自主选择的,自己的阅读到底是读书吗,为什么而去阅读都是需要考虑的。对于阅读,我们又应保持什么心态?
就读书而言,我感觉心态非常重要。读书本是快乐的事,如果你读书百篇,但无一是因喜欢而读的,还不如就自己所喜欢的书籍细读三遍。有那么多的经典书目,有那么多的金典语录,你都能看完、记完吗?肯定不行的。有那么多或老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籍,你都应看一看吗?未必。对你有影响的经典才是经典,不是你所喜欢的,经典就如别人口中的家乡菜,他们或品或回味都是记忆都是迷恋,但对你来说更多的不过是一种新奇,但尝了过后,你就会发现这种新奇往往并不能酝酿成一种热爱。
你不可阅尽天下书,你不可看透世间人。书海也茫茫,一本书有它火的理由,但没有你必须读它的理由。所谓的必读书籍,也不过是好事者凭自己的喜好而总结出来的而已,并且传递给人们一种概念,没读过这些书的人就算不上有文学素养,也算不上高情迈俗。对于读者来说只有可读与不可读的书籍,有时这个界限也是模糊的,但是一定没有必读的书籍。也许别人眼中圭臬,就如你眼中各地的西红柿炒蛋般,大都一个味,也许还有难以下咽的呢。
有人常将书以及所代表的文字性东西分个高下、优劣这是没问题的。但在一些对生产、生活有帮助的书里继续这样分类却是不行的;《曾国藩家书》就一定比”母猪的产后护理”的级别高吗,我看不一定;二者都对人们的生活、学习有益,这又哪来什么根本性的贵贱之分。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外国文学与本土文学之间的对比也可由此推之。
带有功利性的读书太累了。在你给一些书籍打上必读书目的标签的同时,你就不在是纯粹地读书了。而当你读书时着眼的是收集优美、金典的句子时,你就流于表面了。如果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想着看完过后自己的能力能提高多少,你的读书方向就已经偏离了。是否为自己定了固定的阅读时间,是否有时会怀疑自己的阅读效率,是否发现读完一本书后并没有预想中的收获;如此下去,你也许就会质疑,读这些书是真有用吗,花这么多时间在阅读上真的值得吗?如果过分强调读书的效率性与目的性,长此以往,又有多少人会出于本心而去阅读。
书不可强读。遇见自己喜欢的书籍,其中的篇章、技巧、思想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对于那些不是很喜欢,但又对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有着一定作用的书籍,我们可以略读,找出兴趣点,若有所得,再深入探究。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当然有它的道理,但大多数人不还是草草浏览过后就将其束之高阁,以为读过就代表着知识的丰富,至少,很多人是这样安慰自己的。走马观花般的阅读可以造成博览群书的假象,读完经典也不代表你可以成为大师。书架也许填满了,但脑袋里面又装了多少呢,自己也是知道的。所以,更多的时候并非书籍无用,而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用。
最后,你阅读的目的又是什么,你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你是真的喜欢阅读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