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欧美剧想法
比HBO电视剧更触动心灵的是“切尔诺贝利人”

比HBO电视剧更触动心灵的是“切尔诺贝利人”

作者: 小晚的晓清晨阳光普照 | 来源:发表于2019-06-16 19:53 被阅读58次

            就是这个月的某一天,刚换了新手机,还没有将所装应用设置为禁止通知,手机顶部时不时弹出“此剧一经上映,就获豆瓣9.6分以上好评”,这就是最近比较火的五集迷你电视剧《切尔诺贝利》。第一次听到切尔诺贝利这几个字,是在2012年左右的大学《环境工程概论》课上,我记得当时有一张白色的模糊图片出现在课件其中一页,当时应该是在讲全球污染,如果没记错,辐射污染被排在污染类型靠后的名次。至今没懂这门课和我们电子专业有什么关联,如果不是这次的电视剧宣传片,我已经无法记起这个城市的名字。即使是当时,我对老师所讲的这个核电站爆炸所带来的危害也并没有多大的概念:一则因为我对核电站没有任何了解,二来核泄漏在一个二十岁非专业人的眼中真的很难建立起概念。倒是当时老师所讲的吹风机和插线板辐射对人体有害让我铭记于心。

          这部剧我用了一周的时间追完,由于太吸引眼球,每次网站一更新,我经常是熬夜看完,心里一个声音告诉我,熬夜伤身,熬夜长痘痘,熬夜护肤品就白用了,小棕瓶几大百一瓶......可是最终还是没舍得按下遥控关闭键。电视剧中的每个画面都揪扯着我的神经,让我不忍心放过接下来的情节,心里也受到了灾难片带来的巨大冲击。第二天我会和同事极力推荐这部剧,可是大家对非偶像剧和非小鲜肉演员并没有提起多大的兴致,他们毫无表情的反应让我几次的热情推荐后不再继续。剧集很快追完,但是意犹未尽。亚马逊上开始推送原著,曾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有幸在kindle上读到了原著,让我对这个城市和那个时代甚至让我一直陌生的苏联的那段历史有了很大的认识。文学作品真是了不起的存在,它让人心情振奋,变得坚强,对这个世界都改观。

          最终,对于这部剧,加之走进原著,三个主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久久难以平静:苏联式救援(西方更加强调“谎言”),切尔诺贝利爱情和苏联式英雄主义。

          首先是苏联式救援。前苏联政府选择封锁消息,真实的情景不知道是不是像剧中刻画那样令人气愤。但是原著中的幸存者实录中,大部分人对这种欺骗的反应都是轻描淡写。参与救援的人有军人,有公务人员,有年纪尚轻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想太多,即使知道政府欺骗了他们真实的情况,也许有一时的恼怒,选择做逃兵的只是少之又少的人。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救援人员晚上喝着伏特加狂欢麻醉不适的身体,白天继续投身到救援工作中去。这是美英合作拍摄的片子,带有西方人对前苏联的一些偏见,这在刻画主人公时得到了体现。当年的核电站幸存者有相同的反应,他说电视剧把核电站的负责人描述成了恶棍一样的形象,可是当时的总工程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电视剧似乎一直在刻画政府的谎言。作为后人,我自然也看到了前苏联政府处理应急事件的低效,也没有必要为其开脱。处于当时当地的人,可能他们的处理方式不是最完美的,可是有不少的工作者,甚至被招去维持秩序和救援的人,他们依然选择欺骗当地人,说小黄瓜可以吃,因为没有当地的食物,大家都要饿死。人们对原子和辐射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即使强制撤离告知危险,依然有很多人不愿离开,即便是会死在自己的家园。他们冒死守着奶牛(剧中有类似情节),冒死收割辐射区小黄瓜,冒死救下带辐射的宠物,小儿子冒死戴着清理人英雄归来后的荣誉之帽,直到头部长出了肿瘤。再加上物资有限,参与救援人员众多,辐射灾害和医疗经验不足,产生的大量伤亡和损失的不计其数大致也是政府不愿看到的。所以,那可能是无法选择的历史,无法扭转的局面。就如当年发生在我们国家的大地震,那场大地震就发生在我的家乡。长辈们经常和我说,当时所报的7.8级是虚报给国外的,一旦超过八级,国外将有资格派驻专家学者前来报道,到时候会带来更大的不幸,所以我们选择了国内自救。当年从东三省派来的救援队伍有的服从命令,有的自愿,更有大批人救援之后就留在了这个地震城市,成为了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人口组成。

          接下来就是切尔诺贝利悲情又唯美的爱情故事。当时参与救援的大多数男性在超标的辐射中引起身体基因或染色体变异,不再具备性能力,即使具备,也被医生建议不要生育后代,因为生出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畸形或先天不良甚至生下死胎。剧中第一批参与救援的消防员的妻子要比剧中呈现的还要爱着她的新婚丈夫。比起剧中尚且能够接受的画面,原著中的描绘更加让人揪心,其中有一段写到消防员弥留之际嘴里吐出的带血物体混杂着他的肝脏和其它脏器的碎片。消防员和妻子都被告知他们的见面和接触会伤到孩子,可他们需要彼此。她爱他,他需要她,别人都不愿意靠近消防员,他只能依赖他的妻子。消防员去世的时候,他的妻子刚好不在身边,她连丈夫的尸体都无法拿到,原因是丈夫是英雄,属于国家。后来消防员的妻子诞下女儿,很快女儿就因辐射而死。她一直爱着她的消防员,念着她的英雄,即使再嫁,再生下生病的儿子,而对这一切,她都无可奈何。书中还有一个类似的爱情故事,是关于高大帅气的清理人在结束清理工作后回到妻子身边,一起的清理人相继死去,这位清理人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活了一年又一年,直到病发,直到医院不再救治,直到帅气的丈夫鼻子倒下,嘴巴失去,靠管子向胃里送食物,直到她看着丈夫的血液和体液流出,她都在悉心照顾,丈夫不愿意给别人看到自己的狼狈,死前前来慰问的人裹住全身害怕被波及。直到最后,丈夫死后,她守着生下的不健康的孩子,掩面哭泣,一夜又一夜。他们让我想起了章子怡和郭富城演过的一部电影,叫做《最爱》。不幸感染艾滋病被家人排除在外的二人相爱,在最后的一晚,妻子用身体一遍遍泡进冷水桶为高烧的丈夫降温,丈夫早上醒来看到不省人事的妻子选择了自杀。大悲大难面前,人性之美和无可奈何竟是如出一辙。

            最后,就像是人性之美的升华,在灾难面前,冰冷的空城面前,温暖依旧的是苏联式的英雄主义。当年的苏联解体让好多人民流离失所,失去信仰。我想至今被许多媒体称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依然保留着那份对英雄的无上尊崇。剧中让这份大义被上级的无情冷漠指示掩盖。其中最危险的清理任务之一便是清理屋顶的残片了。当时,从国外借来的高级机器人面对高达一万伦琴以上的辐射瞬间不堪一击,损坏报废,只能改为“生物机器人”,也就是实打实的人工清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钟左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视这一分钟如史诗般壮美,他们自己说无法形容那种感觉。这也是全书最震撼我的一段文字。我将它们做了摘抄:


            在我们上屋顶之前,指挥官会下达指令,我们这些人都站在一起,有几个人提出抗议:“我们已经去过了,应该让我们回家才对。”

            就我而言,我的专长是燃料,但他们还是派我上屋顶。我什么话都没说,是我想要上去的,我没有抗议。指挥官说:“只有志愿者需要上屋顶。其他人可以到一旁去,军事检察官会找你们谈话。”

          大家站着交谈了一会儿,然后都同意了。我们都立过誓了,就必须完成我们该做的事。我们都不太相信抗命真的会被关进牢里。他们放出风声,说可能会关一到两年。但如果有士兵受到超过二十五伦琴的辐射量,他的上级长官将会因为使部属中毒而被送去坐牢,所以没人受到二十五伦琴的辐射量。每个人的辐射量都会低于这个值,这样讲你懂吗?

          这些士兵都是好孩子。其中有两个人生病了,另一个人便说:“让我来。”他当天已经上过一次屋顶了。他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尊重,而他也领到了奖金:五百卢布。

          另一个人在上面挖洞,他的时间到了。我们都对他挥手:”快下来。“但他仍跪着不停地挖。他必须在上头挖出一个洞,好让我们丢废弃物下去。等到洞挖好了,他才肯起来。他的奖金是一千卢布,当时这笔钱可以买两部摩托车。现在他是一级伤兵。冒险的代价就是能马上领到很多钱。

            解除动员的时候到了,我们都上了车。

            在离开隔离区的路上,警铃一直响着。

            每当回想起这段日子,我都有某种感觉,奇妙的感觉。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史诗般的“,”神奇的“,这类字眼都不足以形容。这样的感受......是什么呢?就连在爱情里也找不到相似的感受。

                                                                              节选摘自《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如今,切尔诺贝利新的石棺已经落成,据说可以用一百年。可是那次核泄漏,可能要持续上万年。今人去审视这个事件,这段悲剧历史,拥有不同国籍和意识形态的我们会有不同的立场。乌克兰人民和清理人幸存者看这部剧时哭笑不得,认为添加了较多西方色彩。可是,当我们看到救援人员承受的苦难和如今仍在饱受折磨的人时,不禁心生崇高敬意。虽然他们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奖励,感激与流芳百世。他们说:“我并不是为了这些奖赏,我要去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HBO电视剧更触动心灵的是“切尔诺贝利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kg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