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层薄薄的包装纸(上)
这几天买了很多书,都是休闲读物,大部分在中学时期就已经读完了。现在买回来,想填充满一个书柜。里面没有一本有用。都是课外书。旁边再有一张大床,拉上窗帘,就可以不分昼夜了,其实有台手机,或者房间里面有台电视,照样可以不分昼夜。一个是被动沉浸,选择了一个类型的视频,就被引导进去了。想看的没看着,被推送的,看了一大堆。看完也记不住,走个流程。而旁边真正有一堆唾手可得的儿时读物,光是看着书脊,脑子都能够搜索出一些当年的片段,信息量是很饱和的。
其中一部分书籍是老漫画,只能从两个地方获得。一方是几年前的盗版翻印,目前大家都是电子阅读,PDF高清版本我也早就下载到本地硬盘了,如果不是特地想起,很难翻出来抽读,往往看完第一本,就被其他的事情给冲击掉,续不上的感觉。实体书不一样,它一直在那里,有呼唤的能力,你暂时放下之后,即便不捡起来阅读,还能体察到微弱的书魂在拼命与你产生联系。电子版的数量太过庞大,打开电脑和手机后,极少有电脑和手机是不联网的,注意力又会被即时的,当下的,互动类别的信息给牵着走,这些信息质量是不稳定的,但它拥有的特性是超强的时间感,让人感觉和这个世界是链接的,断开链接是需要勇气的,这是我们底层的一个基础需求。根本对抗不了。
另外一个购物渠道是购买港台繁体版的精致印刷。最近十年实体书界持续不景气,很多漫画租售店都清仓结束营业,成套的漫画十元一本地出售。我内心也是想过拖个一个大麻袋,跑到台湾的售书街头,来回来一堆童年的回忆。这事也就是想出来的一个画面,真要把那么多书从台湾运过来,体力和精力是需要相当强大的。剩下就是通过网络代购的业务,这些网上的商店,知道购买这种漫画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回忆痛点,定价一般都不低,还持续无货。又知道买老漫画的人对于到货的漫画极度珍视,连书籍外面那层塑料纸都舍不得拆,这个心态和一些手办爱好者一样,别说实际拼装了,连盒子外面那层塑料纸拆了,都觉得是对自己玩具的一种亵渎,够买的时候,往往一式来上三份,一份最便宜的版本手边把玩,一边送入造价同样不菲的玻璃柜陈列起来,一份送给当年的玩伴,希望他能够感受到这回忆的共鸣。真不是买这些玩具的人足够大款,真是因为他们有着浓浓的情结。
刚才说过了,那份情结锁定的范围,包括老漫画,老玩具外面那层薄薄的透明的塑料包装纸上。读书时,没钱的时候,只能在书摊和玩具商店用手蹭一蹭那些个塑料包装纸,都不敢用太大力气,会给书店老板们嫌弃,哭天抢地地在生日的时候要回来一款,都是中低定价的级别,那个最好玩的,最华丽的版本,也是要等到有钱的同学买回家之后,跟着玩两把。当时手上有一套漫画的人,在小朋友心目中不亚于有一套小豪宅,天天想借回家里,好好占有一番。当年,听说港台有那种漫画租书店,满屋墙壁成套的漫画,躺在地下的榻榻米上一直看一直看个没够,饿了店员会送来一些简餐,困难就去隔壁的小屋子打一个盹。那是没有谁形容过天堂什么样子,如果想找个地方一直呆着不出门,24小时漫画租书店,真是排名靠前的选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