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的孩子能否赢在起跑线的最大原因,不是因为那些才艺班、学前班,而是因为你是否给予足够的“词汇”,你是否有可能半信半疑,不敢相信?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用科学调研和实际数据告诉了你事实。
当时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会,我聆听完毕后,它就一直和《终身成长》并列为两本我最爱的书籍(有趣的是,在《父母的语言》中,也提到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概念)。
这本书的原文叫做“Thirty Million Words: Building a Child's Brain”,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三千万字:打造孩子的大脑”。旨在声明0到3岁的孩子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中,因为接受到的词汇数量差异,导致未来的脑力发展。首先,大家是否会怀疑为什么孩子接收到的词汇,就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发展;其次,是不是觉得这个字数的差距特别大?怎么会在短短的3年时间有着如此大的落差?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书本首页所列出的这些数据(这个不是作者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经过许多实际的调研而来的):
由于宝宝出生之后,每1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而这些连接又能帮助孩子塑造不同方面的大脑功能,包括共情能力、记忆力,甚至数学、逻辑能力。所以每当父母给予宝宝正确的语言互动时,其实都是在帮助他(她)的大脑运用这些类神经连接,抓出重点,把大部分的能量投入在相对应要发展的领域。而那些经大脑判断后,用不到的神经元,就会因为用进废退、节省能源的原因而慢慢的萎缩。
有些人就说了,那我利用手机、电脑或者电视这样的工具来让宝宝跟电子仪器互动行不行?不管是电视节目或者是游戏,不也是有着许多的互动存在吗?这本书一样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不行。首先,电视节目的对白和回应都是设计好的,所以并不会因为孩子的差异性而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想象成传统RPG游戏中的NPC,不管你询问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永远都只有那几个固定的回答给你;其次,电子设备等展现出来的行为容易让孩子丧失同理心(打个比方,动画里的角色动手打人,但是孩子并不因此感觉到痛,导致好奇而模仿,据研究很多校园霸凌行为正因缺乏同理心而发生),而同理心的丧失不管是从显性还是隐性的层面出发,都会因此造成社会缺陷。
说完了外部干预,来说下内部因素。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父母亲对待其的不同称赞方式,而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在此我们称之为“成长型思维”及“固定型思维”。如果父母习惯夸奖孩子的天赋或者是智商,比如说:”好聪明“或者”你天生有这方面的才能”等,那孩子就会渐渐为了维护他们聪明或者具有天赋的形象,而不愿意去挑战更高级别、更具难度的事物,即形成了所谓的“固定型思维”,认为人一生的高度和成就都是被决定好的;而成长型思维的养成,则是靠着父母在称赞孩子的“努力”,像是:“你在这件事情上一定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准备”、“你非常有毅力,纵使难度很大依然没有放弃”。那渐渐的孩子就会对于一时的成就、排场等这些比较外显的事物不那么重视,而更重视自我的真正成长。(更多细节详见《终身成长》一书)
那可能就会开始有人好奇,那我们到底要怎么跟我们的宝宝互动呢?答案就是在书中提到的“3T原则”。
这3T分别是:“Tune in,共情关注”、“Talk more,充分交流”及“Take turns,轮流谈话”。
(1)共情关注:指的是父母需要有意识的去关注孩子正在关注的事物,不要觉得因为孩子不懂就忽略了他们正在关心的东西,而是可以借此机会去释放出你很重视他所关注的事物、甚至将其名称读出,让其脑中可以有着物体与语言的链接。
(2)充分交流:其实整本书都在告诉我们要多和自己的孩子说话,所以别省了,有什么话就尽量说吧,但是切记除非紧急情况,否则不要有过多的“不”、”你不行/不会/不准“,因为这反而会造成孩子的信念落差。
(3)轮流谈话:尝试抛出开放式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命令。当然,太多人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懂,但是他们确实就是在这无形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脑力发展的。
或许很多人在看完了这么多文字以后,心里想的是:“教孩子哪里这么麻烦?小孩不乖,打就是了!”;也有些人可能想着:“每天工作加班,哪里还有时间做什么3T?”
也许,每一位我们都有各自面临着的遭遇和问题,但是由孩子的角度出发,我深信目前我们面临的这些处境并非他们所造成的、也不是他们所乐见的。也就是说在这些我们刻正面临的挑战中,如果我们能够凭借着对于自己孩子的爱,试着再多思考一点点、再多学习一点点—你知道的,我们可能花了10年、20年努力读书,可能为了适应社会、为了找到一份所谓的好工作..但是我们可曾学习过如何担任父母?有一句话说,每一对父母都是有了孩子之后,才学会如何当爸爸妈妈。当我们的孩子也在努力学习,怎么当一个符合“地球标准”的孩子时,我们可否也能试着再努力一点点,让像“父母的语言”这样的宝贵资产,不致于遭受蒙蔽,使其得以发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