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读焦典《野更那》小记(4)——祭奠消失的雨林

我读焦典《野更那》小记(4)——祭奠消失的雨林

作者: 短毛碎 | 来源:发表于2024-03-10 22:08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上一篇中写到更那奶奶把比浪花还要多的野蛙带回寨子里,终于解了蚊困,并告诉那时候还是个小娃娃的更那一个道理:雨林是女人的家。

    读到这里,我和书中的腾曼产生了同样的问题,如果雨林是家,那么寨子里的家又算什么呢?更那是这么解释的:

    “女人在寨子里没有家,从出生到嫁人只是从自己兄弟的家到了别人兄弟的家。雨林是女人真正的出生地和归宿,所以奶奶住进了雨林,奶奶说在自己的家里走路,又轻又快活。”

    我想,这可能也是书中讲述为什么奶奶能从那个众人觉得会吃人的雨林中穿行自如的原因吧。结合焦典的其他作品,比如《木兰舟》《孔雀菩提》等,我感到这种将母性赋予意义的表达形式在这个系列作品中都能找到影子,也许这也应该是一种女性精神贯穿的轨迹。

    更那雨林中那样自由和轻松的状态感染了“我”,于是,我背着她在雨林里跑了起来,直到眼前出现另一番景象:

    几脚下去,雨林怎么是一下就变换了颜色?一片开阔地出其不意地现在眼前,眼睛里涨得满满的棕绿色消失了。天广阔起来,看得见鸟在头顶上转着圈地飞。轮子一下得到了解放,可以畅快地滚动。干脆跑起来好了,别浪费这风。但雨林里,怎么会有这样一块空?眼睛望过去,看得让人难受。也不全然是平坦,许多树墩矮矮地立着,表面长满了孢盘菌,一股子被砍杀之后的颓丧。

    “变换了颜色”“涨满的棕绿色消失了”“能看到天空还有鸟儿”“轮子可以畅快滚动”,这连续的几个视线变化,非常精准地把我的观感也瞬间带到了一片被砍伐后的雨林空地上。那句“矮树墩散发出被砍杀后的颓丧”实在让人心痛,只有生物,才会触发“被杀”这样的结局,然而,只有人,才会有“颓丧”的表情。雨林是人,树亦是人……

    于是,接下来,有个手里拎着嘈嘈作响的油锯的矮胖男人出现了,他对两人的突然出现深感意外,但随后就木然了,只发出“前面没有路”的警告。更那当然不信,奶奶曾经就住在那边,怎么会没路?不听劝阻的“我们”决定继续走下去。上了坡,一条河出现在眼前:

    一条之前没有的小河正在流淌。河面不宽,河水不深,浅浅的河床不是证明这条河的资历尚浅,就是预示着即将命不久矣。

    水,流动的水,本是生命蓬勃的所在,然而,在这里,它却只能奔着死亡而去,消失,是最终的宿命。没有树,没有水,地球还是我们的家了吗?我想。在这条缺乏生机的河畔是如此景象:

    两岸都光秃秃,只有对岸一棵老望天树,树皮泛死灰色,五六十米高,胸径近两米,形单影只地戳着。

    这棵树也死了,只是还没有倒下而已。更那从树的形态和气息中感受到了它濒临死亡的绝望和伤心。周围的树全都死了,它也不愿再活下去了。天呐,原文中关于这部分的叙述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竟然感到剜心刮骨的痛。我曾在梦中看到自己变成了一棵树,事实上,如果有来生,我确实真的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棵树,我设想自己会生长在东非大草原上,可以是放眼望去唯一的一棵大树,也许我的内心始终充满孤独,或许又是自己经历过抑郁的日子,只想远离人群,把自己藏起来。但是,与我想成为一棵没有同伴的树相比,看着同伴纷纷死去的那种孤独,又怎是我能真的体会的呢?太残酷了……

    就在此时,伐木工走了过来,他的语气中也不无悲伤,他同情地说,自己来这里锯树时,这些树就已经都死了。他们(开发商)想种茶树,于是就在这些树的树根的土里或是树干里放许多花椒,没几天树就烧死了。而砍伐死树是不需要赔钱的。

    哎,读到这里,我觉得自己似乎被抽走全身的力气,就像眼前出现了一幅大屠杀的景象。卑劣的人类,像杀人一样,杀死了所有树。突然想到那条河,我意识到也许是雨林目睹了这一切,所以联合大自然的力量,它们觉得让这条河枯竭,会不会那些人就会放下屠刀了呢?人心啊,你怎么那么残忍!

    伐木工认识野更那,也知道野更那曾给这里的人带来过生机,于是决定帮助他们过河。没有桥,就要搭建一座,于是,那棵将死的树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一座寻找野更那必经之路上的桥。

    让一棵树倒下会有许多方法,但是他们决定予以它最为尊严的死法,让大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令它倒下。在寂静却并不漫长的等待中,那棵孤独的树缓缓倒下了。

    这样的一棵老树,在雨林里喝了一百年的雨水,晒了一百年的太阳,身上生长的菌落,都不知道演化出了多少代。出于敬意,出于畏惧,都只能用最古老的方法,以火、以风,结束它树的一生。

    关于原文,让这棵树倒下的过程非常令人震撼,但震撼之余,又让我心生敬畏。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类,会不会更好?

    “我”推着更那走过那座桥,踏上了新的旅程:

    渐渐地又绿起来,苦槠茂密的树冠把阳光遮在外面,让人很舒服。低处也都是绿,湘楠细弱的叶片亮亮的,石梓花在边上吐黄舌头。

    似乎一切又回到从前了,我也期待着很快就能见到野更那。在继续同行的路上,更那向“我”讲述了现代文明是怎样把她的父亲变成了另一副模样,母亲为何离开,父亲又为何会砍杀她,还有,老魔巴根本就是个骗子……心中一片荒芜,如果没有包容和孕育万物的雨林,日子可怎么过。

    虽然对往事的回忆不乏痛苦,但只要想起奶奶,更那就又笑回来,从进入雨林的日子来看,很快就能见到奶奶了。更那虽然坐着轮椅,但似乎比我跑得还要快。有多迫切呢?这段描写很生动传神:

    左躲一棵树,右绕一片藤,路熟悉得很。即便不熟恐怕也没关系,家就在跟前,树条子打在脸上也全然不觉得疼,一把拨开继续走。心里数着,再过几棵树就到了。

    她在心里默数着,接下来会看见芭蕉树,会闻到芭蕉的香味,奶奶一定在闭目养神,但是只要更那呼唤她,她就立刻会笑着出来开门。

    期待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你的心底深处,最想见的人是谁呢?

    然而,听觉比视觉先到,树后,一片寂静。

    穿过最后一棵树,月光之下,眼前只是一片宽阔的空地,和白天经过的开阔地一样,和雨林里其他的开阔地一样。电锯和火把一大片林子都给清理得一干二净,没有芭蕉树,没有草木楼,也没有野更那奶奶。两眼之间,只剩着秃秃的树桩和裸露的泥土。

    没有了,野更那不在了。四目相接,都是酸酸的感受。天色很晚了,腾曼和更那在空地上睡去。而再睁眼时,小更那也不见了。天上地下,风和树,没有人看到她去哪里了。腾曼对这个已然不再陌生的小女孩产生了强烈的担忧,独自一人,坐着轮椅,雨林深处,她,——能活下去吗?直到嗓子都喊哑了,他突然想起更那曾说的话:“雨林会保佑女孩,雨林是女人的家。”于是,他也开始虔诚祈祷着:“雨林保佑,保佑雨林。”

    至此,全文完。


    这是个让我意外的结尾。但细细想来,又觉得这个结局才是最为合情合理的。雨林是大地上孕育一切的所在,就像女人奉献自己的所有去创造生命。然而,人类因为贪婪,过度开发和砍伐丛林,导致生态失衡,所以奶奶消失了,她的守护结束了,且带走了小更那。

    这篇文看似写人,实则是通过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结合当下环境问题,带给我们关于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思考,也是对保护大自然的深刻的呼吁。值得我好好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焦典《野更那》小记(4)——祭奠消失的雨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np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