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筱箫雨笙 安徒生的树与明月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关于《红楼梦》,总是根深蒂固地认为贾宝玉爱林黛玉,林黛玉钟意贾宝玉,薛宝钗是贾林二人的第三者,所以一度将悲剧归为薛的出现。
如今重读红楼,在第98回,又平添了许多新的理解。
可能,从前先入为主的理解并不准确,是不成熟的人对红楼的一场美丽的误会。
这一回是高鄂续写的,挑剔的读者、所谓的大家觉得有诸多不足,作为我个人,才疏学浅,倒觉得,没什么不好的了。
并没有什么赘余之笔,生死关头,情不自禁,想必作者也是无法理性地斟酌用字用句了,任凭人物自己说话、行动,情真意切,读来心伤不已。那句“宝玉,你好……”到底是说完了还是没有呢,也许回到初见时,黛玉大方的说声“你好,宝玉。”若是她再勇敢些,是不是,日后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磨难了——关于爱情,关于自己。
下面我将结合第98回,就人物性格作一个简要的分析概括。
林黛玉。黛玉,她骄傲孤冷,她也卑微无助,甚至某些时刻,她也试着妥协、改变,然而终于她还是她,她选择了她的选择——回去。她说自己是干净的,她的感情是干净的,到最后她的心是干净的,那么干净的一个人,又怎么会愿意在大观园中长眠,怎么愿意再去见再去听那些人上演各种虚假恶心。也许终了,在黛玉心中宝玉也是不干净的,但她总爱他多些,多成熟些。最后那句“宝玉,你好……”多少炎凉世态含在了其中。看戏那回中,薛宝钗机智迎合老太太,黛玉她没有。蛛丝马迹中,发现她不是没试过合群。可她总是孤零零,找不到可以说女儿家体己话的人,她才对宝钗诉说心意,然而终究不是很对的人,这样看来,又何尝不是一个讽刺,她短短一生信任过的两个人,一个辜负了爱情,一个辜负了友情,她是被辜负的那个。到最后,她抛了所有,毁了所有,只愿从没来过,也从没遇见。
宝玉。对于贾宝玉,在这一回里,他的形象更为立体饱满。他是个爱干净爱美的少年,一直追寻美,对女孩儿好。他与秦可卿幻境云雨,与袭人也发生了关系,喜欢过秦钟,爱过黛玉,为晴雯祭文哀悼。我们不能浅显的说他花心,只能说他是一个博爱的人,因为他爱的人都有可爱之处,这也注定了他守不住与黛玉的感情,事实上他守不住任何一段感情,他不停地在寻找,在遗失。其实,宝钗大概是了解宝玉的,她将他瞧得清楚。所以才会明知宝黛二人情深,也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宝玉黛玉的死讯。突然想起,宝玉初见黛玉时,说“这妹妹,倒像是在哪里见过似的”不觉凄凉寒骨。
宝钗。有很多人喜欢她不是没有道理的。她冷
静有主见有格局。宝玉病了,别人哄着瞒着黛玉去世的消息,已为人妇的她,尽管对这桩婚姻不满意,倒也很快找准了位置,直截了当告诉宝玉,以毒攻毒,激的宝玉昏过去又清醒。她的这份果敢,在当时的大观园,是没有第二个人的。同时,她明知宝黛二人情投意合,却成了这场骗局的参与者,可见她的利己主义,可是人都是自私的,这也没什么可以诟病的。最恨的,是黛玉离去,她的愧疚没有表现出来,她立马投身于自己新的身份,丝毫不觉得自己这假冒的新娘,夺人性命的婚姻是如何使不得。
贾母。病中黛玉对贾母说“白疼了我了”。贾母后来又说“白疼了”。其实到最后,贾母对黛玉是有怨意的。所以黛玉因情亡故,她没有去看。从始至终,她最在乎的是宝玉,黛玉的死,我揣度大家都是有些舒心的,包括贾母,毕竟,人完了,该断的情才会断的干净,不然,中间横着黛玉,让新婚夫妇以后如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谁都不敢保证宝玉不做什么糊涂事儿。
王熙凤。风雪卷熙凤,是王熙凤最后的结局。有人总觉得过于悲惨了些,殊不知,对于王熙凤而言,只要不是自己,别人受这样的下场是何等的可以理解、不足一叹。且不说从前她害人的种种,只这一次,她想出来的滑天下之大稽的法子,何其歹毒,很难说她是想让宝玉好。黛玉死了,她仍能讲出乐子来,她的天,永远都是老太太,永远都是为了她自己。坏事做尽,还想奢望好的声名,还配有好结局么!
在这一回里,只出现了两句诗“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我说不出什么,又觉得该提出来。黛玉最后恨与不恨,或许就藏在在其中,个人领悟罢。
蒋勋说,她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因为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我觉得它比佛经更亲近些,只要有所经历,对生活有所感悟的人,大概都能在《红楼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人生的道理。20岁,青春梦想与现实交汇的地方,重读红楼,我也明白了,所谓情爱欢喜,除了自己,对旁的人永远都没有把握,哪怕看起来再理所应当、天造地设的情谊,也敌不过瞬息惊变,物是人非,情随景迁,不过黄粱一梦。你看宝玉那么深情,可他不专情,你又不能过多指责他,因为他也跟水做的似的,孩子似的,爱美,爱护每一个值得去爱的“姐姐妹妹。”
所有,倒像是在哪里见过似的,你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