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小偷,潜伏在你我的人性中,总是悄悄地偷走一些什么,可能是钱,也可能是与他人融洽的相处,甚至是改变自己的可能。
“什么比特币,不就是‘传销’吗?不就是‘郁金香’吗?”
“X的,这家伙这么干肯定是存心的,就是想搞我呗!怼他!”
“这事我做不了,太难了,我肯定做不好。”
……
一个个“先入为主”的念头就是这样有意无意间从你我的世界里偷走了宝贵的东西……
01 天生自带的自家贼
小学学过的“疑邻窃斧”故事你还有印象吗?一个人丢了斧子怎么看邻居儿子怎么像偷斧子的,无论走路、脸色、言谈举止;找回斧子了怎么看邻居儿子都不像是偷斧子的……
这其实揭示了残酷的真相——除非经过长期的思考练习,否则绝大多数时候,你我并不是通过缜密的思考和分析来得出结论,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成见直接给事物定性甚至下结论,而且不容易接受与其相左的意见。
“先入为主”就是你我天生自带的自家贼,若是故事主人公没找回斧子,怕是迟早要找邻居儿子理论甚至闹事,斧子自然找不回,还会把邻里关系也搞僵。
此外,有了“从众心理”的助纣为虐,这个自家贼更加有恃无恐,若只是广告推广产品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一些有害的观念借机得以在人群中快速的传播,大多数人轻易地把它们植入脑中而不自知。这样的结果常常是绝大多数人对机会视若无睹,对陷阱趋之若鹜。
02 “先入为主”一代神偷的背后
“先入为主”何来如此大的魔力能偷走那么多的东西而使被偷者全然不知呢?
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个试验:两组受试者都拿到了6个形容词的表单,他们被告知这是某个权威调查对某个人(比如tony老师)的性格特征评价。这6个形容词里一半是好评一半是差评,两组受试者表单的唯一差别在于表单上形容词的顺序不同——前者先出现好评后出现差评,后者先出现差评在出现好评。然后受试者要对tony老师进行描述和评价。
结果发现好评词在前的受试者更倾向于认为tony老师是个友善的人,而差评词在前的受试者更倾向于认为tony老师是个讨厌的人。
可事实上tony老师根本不存在,人们居然仅凭他人的一面之词的前半部分就对tony老师形成了相应的印象……
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先入为主”能如此猖獗——面对不同的信息,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便后来看到了一些与之观点相反的信息,也会趋向于信服前面的信息,对后者视若无睹。这其实也是人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我怎么可能错呢?之前的肯定是对的,后面这个即便有道理我也不听。
03 欲擒此贼当学心理学
即便当时倔强地不认为自己有错,但总难免事后感慨错过这样那样的机会。
机会往往隐藏在新生事物之中。可惜在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先入为主”地去观察它的缺陷,因为我们自认为与现有的事物相处融洽,不希望这种融洽的状态被打破。换句话说,我们理解不了新生事物是因为我们脑子里面有太多的成见,没有办法接受新生事物。
以区块链投资为例,大部分人当下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只能看到区块链投资中的乱象,将其等同于传销,他们只是看客。而身处区块链世界里又有很大一部分人“先入为主”地迷信暴富神话,期待马上盆满钵满,他们只是赌客。两者都与将来区块链资产可能出现的大繁荣无关,而原因不过是被“先入为主”操控了而已。
想要一套更好的防盗系统应对“先入为主”?心理学知识可能是良方,通过研究心理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心理学”这个定义字面上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让人以为是揣摩他人心理的学科。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我们大脑的工作机制,试图解析一些行为背后产生的机理。
心理学有很多的分支,不同的分支对我们有着不同的作用:你可以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了解如何让自己的心态更积极;你可以通过学习认知心理学了解如何更好地学习与记忆;你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了解如何更好地向他人传递知识;你可以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了解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能否理解大多数人在投资时的行为其实和投资能否盈利有巨大关系……
内容纷繁复杂,你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始学习研究即可。祝你能够建立一套更完善的“防盗系统”。
参考资料:
1. 《人为什么容易先入为主——阿希著名的优先效应实验》——催眠心理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