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想法读书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摘录三)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摘录三)

作者: 水的表情 | 来源:发表于2023-03-29 17:44 被阅读0次

这是一本让我感觉相见恨晚的书,是一本身为孩子会希望父母去读的书,也是一本为人父母都应该去认真读一读、学习如何更好的爱孩子的书。它告诉我们:

爱孩子,应“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

要斩断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就要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心魔,感受自己,疗愈自己,学会正确的去爱自己,爱孩子。

1.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内心的某个空洞长期得不到爱的填补,只能往里面塞酒精、药物、电视、网游、滥性等,但永远也填不满。

孩子的恶习若已经养成,切忌强行戒断,否则一定会有更可怕的后果。

每个人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要对现状有一些尊重,避免妄自尊大,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改变他人。

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2.被训导明白的规则,并不能保证被遵守。

试图训练孩子守规则的父母,如果训练过程切断了爱的流动,让孩子受苦,那么规则对孩子就意味着痛苦,一旦脱离了奖励或惩罚,他便不会自愿遵守规则。

3.爱本身不存在“过度”的问题,真爱永远不会多,自由也一样

至于“溺爱”,它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溺爱是家长在满足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并将之投射给孩子,跟孩子真实的需要并没有关系

以“溺爱”自居的家长,其实看不见孩子的真实需要,更何谈爱孩子?

4.“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他却从来不关心体谅我一下”,这句抱怨说明:

第一,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真实感受的能力,只是通过孤独的自我牺牲的游戏来获得价值感,所以孩子也无法发展出关心别人的能力;

第二,父母不清楚也不尊重自己的感受,总是表现出“无欲无求”的样子,孩子也就自然地认为父母没有需求,不需要关心。

5.如果父母不自以为是的教育孩子,不强迫孩子做到父母想象的样子,孩子遵从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发展自己,成就会远远超过父母的想象所及。

培养一个天才其实很容易,只要父母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面前保持谦卑,不拿自己有限的头脑去教育孩子即可。

6.那些得到爱和自由的孩子,他们天然地会去体验各种事物。

这个过程有神圣的内在规律,不需要任何早教机构去教。

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打扰。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

7.很多父母让孩子几乎活在安全的真空中,每天对孩子说无数遍“小心!危险!不能碰”,孩子感受到父母持续的焦虑和担心,于是会把外部世界各种不熟悉的东西都视为危险的、有敌意的,从而压抑探索世界、学习新鲜事物的动力。

8.对精神生命最好的扼杀就是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判断替孩子做选择。

真正让智力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体验才是滋养孩子精神胚胎的养料。

请给孩子空间,让他自由感受、体验各种事物,别用我们狭隘的头脑来限制孩子的无限可能。

孩子直接与事物建立联结,不被家长横插一刀,才会拥有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9.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

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内化到孩子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

10.我们之所以认为“正确”非常重要、不容置疑,是因为童年时只有符合父母所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

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

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

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们无意识的轮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摘录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wf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