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自行车,很俗套的选材。好像谁都有学骑自行车的快乐和痛苦的经历。
怎么写出新意呢?小作者有高招。
他来自乌审旗第一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名字叫高亦田。作者把学骑自行车分为两部分来写,一是“我急眼了,不管摔倒的危险骑上它就蹬”,突出一个“急”字;二是爸爸说,“别急,慢慢来!”突出一个“慢”字。这是文章的精华部分。
这样的构思巧在哪呢?衬托。衬托,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言彼衬此 , 以宾托主 从而获得“彼 ”愈 真而“此”愈明,“宾”愈活则“主”愈显的艺术效果。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衬。”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衬托通常有正衬,就是采用相关的或相似的事物做陪衬。反衬,就是用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来陪衬。显然作者用的是反衬。
有的同学问了:“快”和“慢”不是对比吗?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本文的主旨非常明确:骑自行车“是一个关爱中的成长”故事。成长是“慢”的过程。这富有哲理的思考不仅升华了主题,重要的是作者在文章里面表现出思想认识的前后变化。这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而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变化正是应该体现出来的。
有些素材很普通,直接写,就容易像流水账一样。这篇文章文章没有。这让我想起自己童年时候学骑自行车的事情。有三个画面至今印象深刻。
画面一:父亲有辆飞鸽牌自行车,雪白的车把翘翘的,三角架喷的黑油漆锃亮锃亮的,两只车圈雪亮雪亮,飞驰起来像矫健的鸽子。父亲特别喜爱它,有空就拿抹布擦。
画面二:趁父亲不注意,我偷偷地将自行车推至大道上,左脚踩左侧的脚蹬子,右脚使劲一蹬地,随即将右脚抬起,自行车就按着贯力向前快速地滑动。我的身子紧紧贴着大梁,生怕摔跟头。突然前面有只大黄狗横在道上,我慌忙躲闪,由于手忙脚乱,车子倒了,我重重地摔在地上。等我爬起将车子扶起时,发现车把摔歪了,和前轮不成一条直线了,吓得我登时就冒了汗。
画面三:由于摔了跟头,奶奶心疼不许我再骑。我就趁奶奶下地干活偷着练。这回我先练“掏大梁”——就是左脚踩住车子左脚蹬,右脚使劲蹬地几下,车子跑起来后右脚趁机从三角架中间的空儿里伸过去蹬住右脚蹬子,左右脚上下蹬,车子飞快行驶。正当我骑得来劲时,看见奶奶从道北回来了。吓得我赶紧推着车子跑回家。然后拿起课本假装看书。
我为什么要告诉小作者这些呢?写一件事细节很重要。
比如文中有两处我就很欣赏:
1.我轻轻地骑上车子、小心翼翼地用左腿支撑着,将车子倾斜45度。
2.我照着老爸所说的,轻轻地将右脚踏上踏板,抛开恐惧,左脚紧随其后踏上踏板。左右脚均匀向前蹬,迈出了第一步。但我又摔倒了。这一回的摔倒,我感到自豪。我对爸爸说:“老爸,我终于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有改动)
小作者很真实细致的描写,特别是心理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对话描写让人感到孩子的童真。特别是摔倒的场景是那么有趣,语言生动活泼。更重要的“自豪”和坚强,孩子的体验很是深刻的。这细节告诉我们,孩子学骑自行车是小事,但是成长却是大事。
著名作家赵树理也曾经这样阐述过细节的作用,他说: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使人印象深刻。
《世说新语》里记载,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当时给一个名士裴凯画像,最后在裴凯的脸颊上画了三根胡须。看画的人非常费解,顾恺之就说:裴凯这个人英俊爽朗有才气,全都体现在这三根胡须上。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细节对于认识人物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就叙事而言,细节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写作中,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比如朱自清《背影》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蹒跚”便能见出作者的真功夫。
不禁想起一个故事:清代,有一个收藏家叫王新斋,他收藏了一幅《樵夫涉水图》。画中的人物活灵活现,王新斋非常得意,经常拿出来自己欣赏,也请客人们来看。有一天,他正拿着这幅画在客人们中间炫耀,有一个渔夫走过来,看过画后大笑道:“这幅画有纰漏,涉水之人,刚出水时,脚上的汗毛一定是紧紧贴在皮肤上的,而这幅画的樵夫,脚上的汗毛是卷曲的,这样看来他并没有涉水,这幅画根本就脱离实际,所以是失败之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艺术家而言,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很可能会闹出笑话。从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细节来自细致的观察,大处要注意,小处更要仔细。
观察之后,怎样生动形象地描绘呢?我们读一读文中的这两句:
那些大哥哥们骑自行车像是一股飞流随心所欲地流淌,而我却像是老牛拉破车那样蹬都蹬不动。(有改动)
老爸笑了笑没说话,竖起一个大拇指。我激动得跳来跳去,难以掩饰开心和自豪。(有改动)
结合前面评析的内容,小作者高亦田细节描写的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这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2.简笔勾勒。“老爸笑了笑没说话,竖起一个大拇指。”就是简笔勾勒的方法,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的“惜墨如金”法。
3.前呼后应。“迈出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这是“我”对爸爸的回应。初看,感觉重复,细端量成为人物“自豪”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还有“对比展示”、“运用修辞”、“详略有致”等,都是作者给我们的启示。
想起绘本故事《不一样的卡梅拉动漫绘本:我想学骑自行车》开头的一段话:下蛋、下蛋,总是下蛋!生活中肯定有比下蛋更好玩的事情!我想学骑自行车……
成长就是从学习中来,学习就是努力发现生活中的新奇。
骑自行车,很俗套的选材,作者写出了新意,启示就是发现了一个新的视角:
鼓舞和关爱的下午,是一个关爱中的成长……
提示小作者三点,“的地得”要区分使用方法;有些“语病”自己可以找出来;标点使用有不当之处。文章写完用心读上至少5遍,这些问题不会再存在了。
谢谢分享!
CAO�_�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