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
比特币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对金融体系的改造和经济社群生态的设计上。所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Anderson学院的金融学教授巴格·乔杜里(Bhagwan Chowdhry) 曾提名中本聪为 201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候选人。
虚拟货币与治理的关系,可分为几个截然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虚拟货币体系的治理,即对虚拟货币的治理方式,包括类似虚拟货币的发行机制、货币的支付交易流程、用户的货币持有模式(令牌&账户)、点对点的共识、记账权的确认等,这是虚拟货币开发所要实现在代码中的。第二个层面是对“第一个层面”所代表的“治理体系” 的治理,即虚拟货币社区的开发者、矿机、用户等生态角色如何对虚拟货币的规则(即第一层面中的内容)做出决策。第二个层面又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链下治理,即通过文章、论坛和会议等形式进行民主协商,制定虚拟货币体系的规则。第二部分为链上治理,即把第一部分的结果写成代码部署到链上,矿机可以利用这部分代码进行投票。一旦投票通过(例如95%同意),则自动更新代码,新的规则生效。
比特币白皮书中,明确指出要在一个“点对点(P2P)”环境下实现可信的支付系统,支付行为不再依赖对“第三方的信任”。 在一个经济生态创造上,其具体的变革包括:
保护用户隐私,背弃了金融行业的 KYC 模式,而是不存留任何用户隐私。用比特币地址(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公钥经多步运算后得到的字符串)取代传统金融中的实名账户。保护用户隐私是密码学界设计虚拟货币的传统目标,这一点从乔姆的 ecash 和戴维的 B-money 都可看到。
通缩的货币体系,总计 2100 万枚比特币,由记账的矿机在算力竞争中自动产生并发行,按照 4 年一减半的既定模式,从 2009 年到 2140年共计 132 年发行完毕。
POW 机制即实现了P2P节点间的共识,又按照规则自动发行比特币。最重要的是,POW 还通过发行的比特币激励了记账节点(矿机),维持了最长链生态,用激励机制驱使多数算力抵御恶意的入侵。
基于算力的竞争记账模式,即 POW 机制,在 P2P 环境中互相验证,并将区块勾连成链,以最长链机制,解决了 P2P 环境下电子支付的双花难题。
UTXO 交易结构,类似复式记账,改变了传统电子支付的账户余额模式。让每一笔交易都可以溯源到虚拟货币的最初产生。
上面的这些设计,尤其是 POW 机制,非常巧妙,一个设计达到了多个目的。这些设计,以技术为手段,实现了对一个经济生态的设计目标。
比特币开启了“无第三方信任”和“去中心化”的支付模式,也开启了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生态治理模式,当众多节点都运行一样的代码,实现一样的协议,或者一样的智能合约,这就意味着所有的节点都服从同样的代码逻辑和规则,实现了机器或者代码执行的治理。治理的规则,
比特币的 POW 机制的功能之一是实现了记账权的确认。POW 机制在记账权的确认上,以“算力”为竞争力,即谁的算力更强,谁就有权记账(在算力哈希竞争中,单次哈希的运算速度由算力决定,但多少次随机哈希运算能够得到最小值,则也要靠运气。综合起来,依然是算力决定)。 但POW机制之外,例如 POS,则并不仅仅依靠算力,还要靠矿机节点持有虚拟币的币值,这在治理机制上,体现了不同的思想。 POS 认为权力属于持币者,而 POW 则认为权力属于算力。
而比特币系统运行之后,生态形成过程中,市场这种非技术手段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于市场机制之作用,试举例分析。 在比特币出现之前,对网络上虚拟货币的设计,多模拟黄金挖矿,以金矿的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构成黄金的价格,对应在计算机上,则由 CPU 成本和耗电成本来决定产生的虚拟货币之价格。这样的设计思路可参见尼克萨博的 Bit Gold。而中本聪设计比特币时,则并未拘泥于这种模式,虽然比特币依然依赖算力进行竞争记账,但比特币系统本社并不关心币的成本和价格,白皮书和代码中没有对比特币价格的定义。中本聪的思路是比特币的价格该有市场来决定。之后随着比特币生态形成,矿机的多寡和币价的升降互相影响,结果是矿机的挖矿成本与币价在市场的作用下,再次挂勾,形成了动态的平衡,但这种平衡是市场的作用,而非技术设计和代码的定义。
在一个单一的比特币生态中,存在四种角色:用户、开发者、矿机(矿池)、交易所。之所以说“单一”,是因为比特币的技术和代码是开源的,人们可以任意对其进行分叉和山寨(altcoin),形成多个类比特币的“虚拟货币”生态。 四种角色形成了一个“虚拟货币生态”,但四种角色都可以随时用脚投票,放弃当前的虚拟货币,转投另一个虚拟货币生态,从而在虚拟货币生态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虚拟货币的代码开发权力,在社区开发者。以比特币为例,在中本聪退隐之前,比特币的开发是由社区的志愿者开发者承担,他们出于热情,并无报酬。 中本聪退隐后,Gavin Andresen 接过核心开发者的职位。2012 年 Gavin Andresen 与其他几位支持者成立了“比特币基金会(Bitcoin Foundation)”,基金会接受来自外界的捐赠,并为 Gavin Andresen,Wladmir van der Laan等几位核心开发者提供财务支持。比特币基金会的运作不算顺利,外界的质疑和管理者的丑闻一直伴随着这个组织。2015 年 MIT Digital Currency Initiative (DCI) 接替比特币基金会为核心开发者提供财务支持。随后,Blockstream 公司成立,其公司的商业目的是开发侧链等基于比特币的技术和产品,但该公司的程序员为比特币社区贡献巨大。还有非营利组织例如 Chaincode Labs 等也在支持着比特币的开发。
比特币系统存在多种客户端,而核心开发者团队是来自中本聪的传承,维护着中本聪最初开发的比特币客户端版本 - Bitcoin Core。 任何其他开发者,只要愿意,都可以用其他开发语言写出另外的客户端,连接到比特币的协议网络上来。所以,比特币核心开发者社区的权力,并非在于一个软件,而是在于比特币协议的制定。
比特币开发者社区的组织形态,决定了开发者社区可能受那些资助组织的影响,但并不会由一个组织决定。而开发者社区中权力最大的是代码库的 “维护者” 以及 “首席维护者”,他们决定是否代码发布并执行发布。“维护者” 以及 “首席维护者”是在社区中贡献大且享有声誉的开发者,是在社区的长期工作中被选取出来的。
社区开发者的构成中,一部分核心开发者是由非盈利基金会支持,一部分开发者受雇于比特币技术领域的商业公司,还有一部分是真正的志愿者,没有薪酬。 对于个人开发者来说,出于对比特币的热爱和对技术的追求,还可能出于技术提高和行业名气提升的期待,各种因素混杂。 对于各种组织而言,要么公司业务就依赖比特币生态的繁荣,要么通过持有比特币就可以实现利益上的目的。虚拟货币的开源开发社区,比之 Openssl 这样的互联网协议的开源社区,利益关系更直接,途径也更多。
虽然开发者具有决定比特币协议和系统开发的权力,但与其他互联网业态一样,用户依然是一个生态中最重要的角色。开发者在设计协议、开发代码的时候,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基于自己的审美和技术爱好作出判断和决定,但最重要的目标依然是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生态。与其他互联网生态不同的是,比特币和虚拟货币的生态更加复杂,开发者不仅要从用户的角度考虑,还要从矿机和交易所的角度考虑,矿机和交易所是比特币生态中重要的因素。
在比特币白皮书和比特币的代码中,并未体现出对专业矿机的设计,比特币网络是一个 “点对点” 系统,用户的节点便可以是记账的矿机。不过比特币中 SPV 轻节点的设计,已经为弱算力的普通用户使用网络留下了解决方案,看得出,中本聪并没有意图让普通用户参与到记账权的竞争中。之后在论坛的讨论中,中本聪论及了 “服务器集群” 和 “专业硬件设备” 将会在比特币记账网络中发挥作用,还讨论了矿池(矿池:单个矿机,或者小规模矿机集群合并算力,参与到全网竞争中,以分享算力利润,降低挖矿风险。利润的分享由矿池的算法自动执行。)的意义,从这些讨论中,中本聪已经将用户与矿机这两种角色在生态中分开了。
矿机作为比特币生态中的记账人和铸币税受益者,在生态中意义重大。缺乏矿机算力支持的虚拟货币,其安全性是存在问题的。而若是矿机算力控制在少数人或者机构手中,则又会引起生态中用户对权力过于中心化的忧虑。 今天大部分的矿池算力来自中国,约占全球算力的 75% 控制在中国人手中。比特币的设计模式,并非无人质疑,对于记账者矿机而非用户占有了铸币税,虚拟货币领域是存在争议的,所以之后陆续设计出了 POS 和 DPOS 等共识算法。
在比特币生态中,最大的争议莫过于区块大小之争。由于比特币系统设置了出块时间为平均 10 分钟一个区块,且中本聪的 “bitcoin core” 版本设定了区块大小为 1 兆字节,这就限定了比特币系统的交易容量约为最大 7 笔每秒。 比特币的容量局限让比特币无法成为零售支付系统,比特币也只能成为一个投资和储值的工具。 为此,比特币社区中有两种应对的思路,一种是加大区块;一种是用闪电网络做离线交易,更深化了系统去中心化的程度。这两种思路在比特币生态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矿机运营者多支持大区块,因为大区块交易更多,更依赖大矿机的算力(大区块情况下,普通家用PC 运行比特币数据全节点的难度增大),矿机收取的交易费更多。然而由于矿机的绝大多数在中国,世界5大矿场中的4家在中国,这些中国的矿场担心国内的网络带宽以及中国出入境带宽的吞吐量存在劣势,在特大区块情况下中国矿场在竞争中不利,所以虽然支持大区块,但只支持温和的大区块升级方案,不欢迎两年翻倍的激进方案。而核心开发者中一部分支持大区块,一部分支持闪电网络。 核心开发者 Gavin Andresen 和 Mike Hearn 是大区块的坚定支持者。 2014 年 7 月 Mike Hearn 提交 BIP 64 (a small P2P protocol extension that performsUTXOlookups given a set of outpoints)并于 2014 年 10 月提交更新的代码版本。 2015 年 7 月 Gavin Andresen 提交 BIP 101,建议 2016 年区块为 8 兆字节,之后每两年增大区块一倍,直到 2036年达到 8 吉字节大小。 核心开发者 Jeff Garzik 早在中本聪时代的 2010 年便提出扩容区块的方案,他在 2015 年提交 BIP100方案建议增大区块到 8 兆,这是中国矿场运营者所愿意接受的。然而,在比特币开发者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 Blockstream 公司,一直在研发侧链和闪电网络技术,这都是与扩大区块方案竞争的扩容技术。所以代表 Blockstream 公司的Gregory Maxwell、Pieter Wuille等开发者,以及 Blockstream 公司的CEO Adam Back 反对大区块方案。反对大区块的核心开发者们提出了 “隔离见证+闪电网络(SegWit+Lighting)”方案。 随着比特币核心开发者的分裂,Gavin Andresen 和 Mike Hearn 等大区块支持者的退出,最终这场比特币社区的“内部战争”演变成为矿机经营者与核心开发者的斗争:矿机要求扩大区块,而核心开发者反对扩大区块。
区块扩容之争,其中的动机自然以利益驱动为主,然而也并不乏关于比特币理想、政治理念上的分歧。例如,核心开发者坚持的“小区块加闪电网络” 方案,是要将比特币主链改造为类似中国央行结算系统那样的“结算系统”,而这个与比特币社区最初所秉持的理想:一个全球化的货币和支持系统,是相背离的。 支持大区块的一派,希望坚持中本聪的比特币理念,做出一个全球化的货币和支付系统。 这就产生了 “结算系统” 与 “世界货币” 的理念之争。 还有,核心开发者希望的小区块,可支持人人运行全数据节点,消除大矿机集团带来的中心化,维护密码朋克们去中心化和保护隐私的初衷,而大区块支持者则认为机器硬件和网络的发展,可消除大区块带来的压力,而且只要大矿机集团之间存在市场竞争,并不会带来中心化的威胁。
大区块之争以核心开发者的胜利告终,比特币系统部署了隔离见证(SegWit),提高区块实际交易容量 30%,但闪电网络的实际应用还未成熟。然而,这个胜利是以核心开发者分裂,以及比特币分叉为代价的。 Gavin Andresen 和 Mike Hearn 等核心开发者离开。2014 年 Mike 所提交的版本成为了后来的 Bitcoin XT, Bitcoin XT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但之后更多的分叉币出现,例如,Bitcoin Classic,Bitcoin Unlimited,BCH,BSV 等都以大区块为发展方向。
区块扩容之争也反映了比特币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在最初中本聪时代,中本聪本人是唯一的决策者,其他开发者只是提供帮助。中本聪退隐之后,将代码的控制权交给了 Gavin Andresen,而 Gavin Andresen 的个性让他选择了分权,将代码控制权分给了其他四位核心开发者,于是便形成了比特币开发社区独特的决策机制,以致于之后 Gavin Andresen 的决策并不能得到执行,甚至最后出局比特币核心开发圈子。 比特币开源社区中,从中本聪离开后,不再存在“开明独裁者(Benevolent Dictator)”。 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在核心开发者圈子内产生了争议,而其中由于 Blockstream 公司占有核心开发者席位较多,于是这样一个商业机构便在核心开发者内集中了最多的权力。虽然 Bitcoin Classic,Bitcoin Unlimited 等分叉币的开发团队曾经竞争过,但由于技术积累不如核心开发者,最终并未形成竞争。 BCH,BSV 存活下来,形成自己的生态,但并未撼动比特币核心开发者,也未对比特币开发者治理结构形成影响。
核心开发者内部存在分裂,但总的而言,核心开发者代表了比特币圈内最好的技术,最丰富的经验积累,经过争议和震荡之后,核心开发者依然能够达成一致。但在比特币生态中,核心开发者并非独断专行,他们需要矿机运营者的支持。 可以这么看,在核心开发者面前,矿机就是客户。在区块扩容之争中,主要是核心开发者与矿机的明争暗斗。然而,在比特币的发展中,两者一直是相互配合的关系,核心开发者开发的功能需要得到矿机算力的支持。 在 2012 年,比特币核心开发者提出 BIP 34 (Bitcoin Improvement Proposal),为比特币新功能升级时,提供矿机投票功能。之后,当比特币开发者开发出新功能,就会发起一次投票,在一定时间段内(1000个区块时间)若有95%的区块上有矿机的投票,就意味着该功能得到了绝大部分矿机的支持,随即生效,而不支持的那5%的矿机,要么必须升级,要么就脱离了最长链。从 BIP 34 机制可以看到,核心开发者对矿机的态度:“算力即权力”。这就是在虚拟货币社区中称之为 “链上治理(on-chain Governance)”。对应的 “链下治理(off-chain Governance)” 则指开发者、矿机经营者、用户等角色在社区的论坛、邮件组、会议中进行各种讨论,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影响力说服其他人的过程。
在比特币生态的各种合作及争斗中,看似用户是缺席的,实际上用户才是一个生态中最重要的。核心开发者开发的功能是否受欢迎,矿机是否可以获得收入和利润,都要来自用户。从短期看,或者从一个功能的决策看,也许其中没有用户的身影,但从长期看,用户才是生态存亡的决定性因素。 比特币生态中的用户包括比特币支付系统的使用者、基于比特币开发应用的商家(例如:用比特币收款的电商、钱包开发者)以及投资者。 另外一个角色交易所,实质上也属于用户的一种,交易所可归入商家一类。区块扩容之争,其背后就可以看到“用户”的身影。在2017年虚拟货币市场的上升期,比特币系统开始拥堵,12月份一笔交易平均等待时间是2天2夜。2016 年比特币交易费平均为 0.58元,到2017年 12月则高达224元每笔。这时,用户的选择出现了。一些支持比特币收款的商家,例如 Dell、微软放弃了比特币支付通道。另外,很多虚拟货币投资者,开始转向 ETH 等。
在虚拟货币的生态中,最终的权力属于用户,然而用户的权力又是间接的,少有用户直接参与到虚拟货币的开发和运营中。用户对于一个虚拟货币生态最大的权力就在于选择,用户可以选择进入生态,也可以选择离开生态。
交易所是一个特殊的用户,它聚拢了众多交易用户和投资用户。 对于比特币生态而言,由于比特币的强势,交易所并无太多影响力,任何一个交易所都必须支持比特币交易。 然而在早期比特币生态中,交易所数量很少,所以就存在交易所操控比特币币价的现象。对于众多影响力小的虚拟货币,交易所就至关重要了,尤其是知名的和影响力大的交易所,可以决定小币种的生死兴亡。
比特币生态的以下特征:
运行时的去中心化,无需第三方信任
开源代码开发机制
比特币的价值属性
开发者、矿机、用户三方生态模式
让比特币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治理结构和机制。这种结构和机制的行程,并无之前的经验供借鉴,是比特币社区10年来在发展中自发形成的。对比特币社区的政治、治理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比特币看不见的政治:去中心化基础设施中的治理危机” 一文中,将比特币的治理分为 “以基础设施进行治理” 和 “对基础设施的治理”,前者即区块链本身实现的无信任的支付机制,后者则指开发者社区的组织和决策模式。该文作者认为比特币借助单纯的技术手段实现治理的方式是失败的。 文中分析了大区块之争导致的开发社区的分裂,认为比特币开发者社区的组织需要改变,这是得到广泛认可的结论。 但文中继续指出,比特币“以基础设施进行治理”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纯粹的技术无法完全映照人类社会的复杂”。 文中提出,更有吸引力的模式是在区块链上人们可以自行开发规则和程序实现治理,不同于比特币的“预设”的规则。 本文作者所提模式,实际上就是以太坊中实现的智能合约,用代码写出约定的规则。 比特币之所以给作者“预设”的感觉,是因为比特币在设计之初就是一个“点对点环境中的支付系统”。而为了防止点对点环境下的双花,中本聪必须设计出不可篡改、UTXO、POW 等技术细节来保证。所以,本文作者对比特币开发社区之缺陷和不足的指出,是对的。但作者认为比特币作为“基础设施”,通过技术来治理也是注定失败,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比特币用技术手段保证在 P2P 环境下无需依赖第三方信任的支付,这种开创性和其成功是无需置疑的,也为未来社会治理手段提供了武器。文章作者指出,比特币“对其它贡献者,没有激励,只激励了矿机”,这个批评值得思考,后来类似 EOS 等虚拟货币所使用的 DPOS 激励手段,便对此有所革新。
“代码即法律”是虚拟货币领域的一句口号。若是用司法体系比拟虚拟货币,则我们可以看到,核心开发者写代码,类似立法机关。矿机执行代码,按照规则验证区块,检验双花,达成共识,是为司法机关。用户则是选择进入这个法律体系,并受法律保护和约束的民众。
当前比特币生态中,立法阶段,也就是核心开发者曾经发生过争议并分裂。如今核心开发者受到单一商业机构的影响多大,没有形成更广泛有效的议事机制,也没有形成社区内的竞争机制。
而当前立法和司法的配合模式是,立法的法条需要经过司法的投票通过方可生效。但由于核心开发者有自己的利益和偏好,与矿机的协商也出现了激烈的争吵和对抗。虽然有对 BIP 的投票机制,但从区块大小之争可以看到, BIP 投票手段之前的争斗极其复杂,甚至 BIP 投票也并未得到严格的遵守。
用户在具体的问题讨论上,是缺席的。用户对于生态是最终的决定者,然而用户只有选择进入和离开的权力,对于生态的具体问题并无决策权,甚至都没有参与讨论的权力。从这一点看,核心开发者和矿机类似用户的代言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