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于虎年春节之前的五十八集电视连续剧《人世间》,是由我国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来。
我是在没有看到任何方式预告的前提下“偶遇”这部剧。在刚播第一集的时候就被“三线建设”这个巨大而深沉的话题吸引了。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是文革期间,也正是大三线建设期间。我的家乡湖北十堰市及位于十堰市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公司)也是在三线建设期间由部分东北人(包括部分一汽技术工人)支援建成的。
“三线建设”由毛泽东主席于1964年提出,是在当时国际军事斗争阴霾笼罩之下而作出的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决策,是我国六七十年代的神秘工程,也是几代人至今的深刻记忆。
“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好人好马上三线”等等都是在那个年代十分响亮并鼓舞着年轻人热血沸腾上三线的口号。
《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社区“光字片”为背景,透过周家三兄妹的成长经历,勾连起三线建设、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历史事件,塑造出众多劳动者、建设者、改革者、创业者的人物群像,从他们充满悲欢离合的跌宕人生中,记录“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
《人世间》的高收视率来自于大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共情,来自于平凡小家与伟大国家的共情。小说原著一百一十五万字浓缩成五十八集影视剧,以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人沉浸其中。而这种沉浸是当前泥沙俱下的碎片化短视频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剧中的周家一家之主周志刚,是那个时代从东北远赴西南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人代表。“八级工”周志刚师傅勤奋踏实能吃苦,到了退休年龄依然被三线建设单位续聘挽留发挥余热。即使最后回到了东北老家也依然闲不住,他又去了城郊某村办工厂再打一份工。
勤奋、友善、正直、爱家、爱国,这就是周家最好的家风。这也是周父传承给儿女们的最宝贵财富。
剧情中远赴西北兵团的周家大儿子周秉义和远在西南偏远山区的周家女儿周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体现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社会担当与革命热情。
兄妹俩没有在艰苦环境中蛰伏,没有被艰苦环境磨灭胸中理想,没有放弃自身的学习进步。在恢复高考的当年,兄妹俩双双考进中国顶流高等学府。至今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这种“逆天改命”的榜样力量,在今天依然是寒门学子们坚守梦想的营养鸡汤。
苦难是人生的底色,不认命才能逆天改命。
周家小儿子周秉昆从小因为学习成绩差而没能挤进“好人好马上三线”的队伍,被哥哥姐姐留在家里陪母亲。虽然留守在家里,但他没有躺平。他有空就翻阅哥哥姐姐留在家里的书籍,默默地汲取知识养分。他成了光字片“六小君子”中最有思想的工人。从木材厂到酱油厂,再到辞职创业,他一路受挫一路坚持,凭着他的勤奋、善良和与命运死磕的精神,他不仅收获了事业,还收获了幸福的爱情。父母眼里的“老疙瘩”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活成了父母晚年幸福的压舱石。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或影视剧,既能与大时代共情,又能与个人命运共情。剧情中周家儿女命运的每一次跌宕起伏,都是荧屏前老中青几代人的泪点。正是这些泪点,汇成了近些年少有的高收视率与好口碑。
我承认,不爱追剧的我,这次是彻底“沦陷”在《人世间》了。从一月底到三月初,期间虽然经历了春晚和北京冬奥会,但这部剧一集都没落下。而且是带着家人一起追剧,共情处总在时不时地和爱人一起抽纸拭泪。
剧中最让人破防的是这一幕:周父去世后,周母以“你爸是老党员,不兴守灵”为理由支走所有子女,她独自一人却在零下十几度的夜里守灵,她紧紧握着丈夫冰凉的手,全身也渐渐变凉……
生同枕,死同眠。执子之手,就是一辈子,连告别这个世界时也是手牵手离开的。
这种朴素的至死不渝的爱又何尝不是一种良好的家风?
普通工人家的儿子周秉义与省长家的女儿郝冬梅用不离不弃的一辈子践诺“苟富贵,勿相忘”。癌症晚期的周秉义扛着巨大的压力与重重阻力完成了棚户区改造,让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作为共产党的好干部,他践行了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誓言;作为周家大儿子,他继承了爱家爱国的良好家风。
“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
人世间,很简单,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一生。
世间事,很复杂,千言万语也说不完此生际遇。
请关注公众号【常青视野】,这辈子,无论我们遭遇多少风雨坎坷,惟愿都能走出“光字片”,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