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可谓是一种高雅的兴趣爱好,也是一门上得了台面的手艺。以此为业者,更愿意称之为“行当”。该行当中的从业人员,通常被称之为“写作圈子”。有时,也被高大上地称之为“文坛”。不管是“圈子”也好,“文坛”也罢,不过是共同爱好写作的人群而已。其实,我倒认为更像是一个“江湖”。该“江湖”中人,虽然鱼龙混杂,每人的行道深浅不一,但不外乎,都得凭本事才能在这“江湖”里,博得一席之地。这所谓“本事”,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一个作者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通常能反映出一个作者的写作价值观,以及他的词汇量、写作技巧、人格修养、精神意志,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养。因此,提升写作能力,不能仅仅从单一方面进行。而是需要一个作者宏观的,整体性的提升。只有当他的词汇量,写作技巧、人格修养、精神意志,等各个方面的素养,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他的写作能力,才会表现出“质”的飞跃。
一个人,在决定长期进行某项社会活动之前,必先建立对这种行为价值的正确认识。因此,在你下定决心走文学道路之前,首先得建立正确的“写作”价值观。至少,你得明白:“写作”,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娱乐项目。而是一种严肃的,光荣的,甚至是崇高的谋生手段。确切地说,是一种自食其力的,谋生手段。这和从事其他行当一样,都是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辛勤付出,才会有所收获,和成就。
以不同的价值观,所引领的写作行为,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例如:有的人仅仅是把“写作”,当作一种业余爱好。而有的人,则把“写作”当成一种养家糊口的工作。更有甚者,把“写作”当成自己一生中,至高无上的事业。这是三种截然不同层次的价值观,所引领的不同写作行为。导致最终的收获,也将是截然不同的。
咱们先说说第一种吧!把“写作”当成一种业余爱好来做的,在写作圈中,这一类作者占比率非常高,差不多能占到其中百分之七八十吧!他们通常是带着娱乐或者玩票的心理来的。他们兴致来了,提笔写一写。兴致没来时,十天半个月,或者一年半载,三年五年,也难得写一篇。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就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这一类人的写作,就相当于闲来无事哼个小曲,吹个小调。通常,均以失败告终。连数量都保证不了,又何谈质量呢?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他们的写作不叫“写作”,充其量只能叫:涂鸦。
第二种,把“写作”当成一种谋生手段的作者。这类作者在写作圈中,占比率也比较高,但比前面那种要少得多。这类作者往往是,自小就有写作兴趣。在某次盲目的投稿后,意外地获得稿费,偶然发现这条盈利途径后,逐渐地唤醒了他内心盈利的动机。迫于生存压力,或出于维持生计的需要,主动地或被动地进行大批量的作品“生产”,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盈利能力。这类作者,像生产文字作品的专业“厂家”。为了提升自己的利润,在保证自己作品产量的前提下,会不遗余力地去研究写作技能。但由于这类作者,非常注重作品的数量,因此很难保障作品的质量。因此,这类作者的文学成就,不外乎均较为平庸。但在经济收入上,他们通常都有杰出的表现。例如现在当红的一些网络作家,职业写手,就属于这一类作者。他们以过硬的写作技能,和惊人的作品数量,而跻身作家富豪榜。
第三种,把写作当成事业去做的人。这一类作者,通常具有“匠人精神”。他们把写作当成一种信仰,像信徒一样虔诚地对待自己每一天的写作。像工匠一样,打磨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他们为了打磨一件作品,可以忘记世界的存在,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甚至不图回报,只求结果。如果说写作圈,像一座金字塔,那么这类作者就属于塔尖上的那些人。他们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传世之作。他们是为了写作而写作的,是最纯粹的写作行为。例如,著名作家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不惜去煤矿当矿工,下矿井体验生活。为了创作这部长篇小说,长期不分昼夜,废寝忘食。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其经济上,却穷得连去参加领奖的车费都拿不出,更谈不上治病的钱了。但这并不影响他,创作出影响几代人的传世佳作。
那么你呢?写作,对你来说是什么?是一种业余爱好?是一种工作,还是一种可以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在你决定走文学道理之前,你必须先明确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打发业余时间,还是为了满足自己骨子里的虚荣?抑或是为了赚点外快,还是想以此作为创业的切入口?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还是为了实现自己青春年少时的“作家梦”?是为了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流传后世,光宗耀祖,还是为了赚钱发家致富?只有明确自己写作目的和动机后,才能清醒地认识到你现在要做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
如果你是第一种情况,即希望用写作来打发业余时间,那么我劝你还是玩点别的吧!因为“写作”不但不好玩,而且确实很伤身体。如果你想把“写作”当成一种谋生的工作,或当成提升个人价值的事业,那么我恭喜你的选择。这将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能比写作更容易进入历史。有人说:“读书,是为了记住历史;而写作,是为了被历史记住。其实,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以我的切身体验为例,我写作这么多年,虽然历尽艰辛,但让我无比自豪的是:我出差去到任何一座城市,随意走进任何一家图书馆,那里必定能找出我的作品。因此每到一个图书馆,我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终究有一天,我们都将离开这个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死后不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任何活过的痕迹,或者说你曾经“活着”的证据。而对于我们广大作者,和职业作家来说,我们死后,将以精神和文字的形式,在这个世界上永生。这也是众多作家,愿意为文学事业奉献一生的重要理由。
因此,在你下定决心走文学道路之前,必须先明确写作的意义。甚至给自己一个,高大上的从业理由。写作的意义明确了,写作的理由充分了,才能迫使你从骨子里,产生强烈的写作动机。只有在强烈的写作动机驱使下,才能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创作。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创作,才有可能在文学道路上有所成就。此外,只有在强烈的写作动机驱使下,才会有强烈的愿望,去提升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提升写作能力呢?
要提升写作能力,首当其冲的是扩充词汇量,以及积累相当数量的名言锦句、俗语、谚语、典故、个人生活积累等。这是需要作者通过长时期的阅读、生活和思考,来慢慢积累的过程。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像一个容量超级大的仓库。“仓库”里的存储物,直接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逻辑运算等各种能力。对于我们文字工作者来说,尤其重要。“仓库”里的存储物,和存储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作品数量,和质量。你仓库里储存的词汇越多,名言锦句、俗语、谚语、典故,以及其他生活经验,等有价值的素材越多,则越有助于创作。写起文章来,则越轻松。反之,“仓库”里的储存量越匮乏,则创作越艰难。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词汇量”与“作品”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如同板砖与高楼大厦之间的辩证关系。众所周知,无论多么宏伟的大厦,都是由一堵一堵墙,组合而成的。而每一堵墙,又是由一块块板砖堆砌而成的。换言之,无论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合而成的。而每个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链接而成的。作者,就相当于兴建大厦的建筑师。因此,词汇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如同板砖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大厦的高度和质量。
在不断扩充自己词汇量的同时,更要不断地练习写作基本功。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本功,直接决定你将来在文学道路上,能走多快,和走多远。那么该如何科学,高效地训练自己的写作基本功呢?
笔者认为:训练自己的写作基本功,务必分别从“摹写、临写、仿写、写实、构虚”等五个阶段,进行严格训练。其中,摹、临、仿,这三种方法,概而言之,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模仿”。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请记住:模仿的结束,才是艺术的开始。只有当你的模仿能力,达到相当程度以后,你才会有真正的文学艺术创作的能力。
摹写。想必我们大家小时候都做过这样的事:就是拿一张很薄的白纸,覆盖在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上,用铅笔轻轻地去描白纸下面的插图。通常,每个小朋友都能做到一次比一次描得更好,更精准。描画熟练后,拿开插图,直接在白纸上画,也能把之前的插图,画得八九不离十。这在美术领域的专业术语叫“摹”。仅有绘画才能摹吗?不,其实写作也可以“摹”。
如何操作呢?你先找一篇精美的短文,先粗略的读一遍,然后再精读,认真地记住文中每个词,每句话,每个情节。读两遍,记不住,就三遍、四遍,直到自认为记住了为止。然后把样文合上,开始在自己的练习纸上,默写刚才那篇文章。不加入自己的任何意见、想象,原封不动的,尽可能地,复原刚才那篇样文。默写完后,打开样本进行对比。看哪里默写错了,或者默写的不够准确。认识到错误以后,重新默写一遍。两遍不行,三遍、四遍,直到原原本本地,将样文默写出来为止。以此类推,反复练习。“摹”是练习过程写作中,最枯燥乏味,最考验人,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摹写”过一个阶段后,再进行“临写”训练。练过书法的人,都应该很熟悉“临帖”,甚至刻骨铭心。因为这也是很枯燥乏味,很考验人的一种基本功训练。他是练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学习书法时“临贴”就是将字帖放你左边,照着字帖上的字的样子,进行模仿书写,直到写得一模一样为止。现在我们将书法领域的“临贴”方法运用到写作领域,笔者称之为:“临写”。
“临写”与“摹写”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借助样文素材进行训练。不同之处在于:“摹写”是,精读完样文后,尽可能按照原文一模一样地默写样文,其中不得加入自己的任何想法和创意。而“临写”是,精读完样文后,按照文中的中心思想,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创意,把样文中的故事重写一遍。写完后,再与原文对比,看看相比样文,自己临写的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完成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后,就要进入第三个“仿写”阶段。这个阶段与之前两个阶段也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就是,依然要借助样文进行训练。不同之处在于,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必须忠于样文中的词句叙述,主题、情节等。而“仿写”阶段,则恰恰相反。本阶段是精读样文后,不能按照样文中的词句叙述,更不能按照其主题、情节,进行重写。而是借用文中的主人公,对样文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合乎情理地改编、扩写,或者续写。例如你精读《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的章节后,根据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骨精,这几个人物关系,用自己的想法、创意,创作出新的故事。
当“仿写”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就要进入“写实”阶段。所谓“实”,即“真实”之意。即真实记录自己生活中,真实人物的真、善、美的故事。并且,从自己最熟悉的,最亲近的,最刻骨铭心的人物或事件写起。也就是,由“亲”至“疏”。由“近”至“远”。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越亲近的东西,写起来越得心应手,越能带入作者的情感。写出来的东西,越能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当你能很娴熟地,表达自己真实生活之后,就要开始着手训练虚构题材了。即开始所谓的“构虚”阶段的训练。即要在设定主题的情况下,创造性的构建一个原本就不存在的虚拟世界。那里有特定的人物,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命运、习惯、嗜好,有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之间,又有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通过虚构故事情节,来表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凸显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命运、习惯、嗜好、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例如你想象一下:你隔壁的王大妈,与小区门口的保安李大爷之间,他们原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此时,如果你闭目想像一下: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这两个原本素无往来的人,因为某一件事而交织在一起,而引发一系列爱恨情仇的故事,导致美满的,或悲惨的结局。把这两个人物关系,以一系列故事的形式表述出来,彰显其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习惯、嗜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既可谓是一篇完整的虚构文学了。其实,虚构文学并没有那么难,它不过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延伸,一种艺术化的延伸。
文学的梦想,是美好的。但,练习和学习写作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痛苦的。可正如唐诗所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各个领域均是如此,要想获得一定成就,必定要经历,漫长曲折的磨练,甚至是磨难。正所谓: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受罪。
【作者简介】杨黎明,医学院校毕业,现已弃医从文,从商。独资创办文化艺术公司,业余从事写作二十余年,现已在全国各地800余家报纸杂志等传统刊物,发表文字作品40余万字。现专业从事写作培训。我的微信公众号:杨黎明(欢迎关注)
【友情提醒】为便于作者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开设了简书作者交流群。想加入的作者朋友,请V信我:466351413(备注:申请进入简书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