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先人对其早有定义与引申。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荀子的《礼论》中即述:“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规就是圆规,距则是尺子,规矩,即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用来比喻规则 标准 法度。之后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于《史记·礼书》中又述:“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大意说,人类社会的万千世界,规矩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以仁义道德的教育诱导人进取,要刑罚来约束非法之为。
可见,先人对规矩认识到位,且非常重视,国人对规矩的看重有相当的历史传承。而规矩一词,也是我们儿童时期就被父母反复敲打、烙印于头脑中的词汇。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之一,莫过于“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规矩无所不贯,”诚哉斯言,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族、学校、行业、党派、团体、国家各有其规矩。
规矩有层次。家族规矩,我们称之为家训,或族训;学校规矩,指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或大学须知等;行业规矩则是行业标准等规范;而党国规矩则是指党组织、国家法规法律等。各类规矩适用于不同对象群体。
规矩有等级层次,亦有代际级次。《论语·颜渊》有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当国君的要符合当国君的要求与规范,当臣子的要符合当臣子的要求与规范,父子亦然。我们常讲,当爹就要像当爹的样子,当儿子的就要像当儿子的样。样子是规矩的外化。
人作为个体,具有身份的多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承担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身份越来越多样化,作为个体所需要了解和遵守的规矩就越多。工程师需要了解他们所在行业的相关标准与规范,而当我们作为旅者在踏上异国他乡海关之前,就需要详细了解前往国的相关规定。
人生社会的规矩是如此之繁复与多样,需要持续学习。否则孔夫子不至于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伟大的孔老人家从十五岁起就立志学习,到了七十岁才能做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我等凡夫,可能到100岁也达不到如此境界。
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义之邦”之称。礼义也是规矩。礼即制度、即规则、即社会意识观念;而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依据礼的规定与内容,所形成的系统而完整的程式。因此,不难想见,古代中国规矩之多。当然,究竟是古代的规矩多,还是现世的规矩多,我无法考证,也不必考证。
规矩有代际的传承与演变。孝子贤孙会把家族的规矩继承延续的多些,并与时俱进地改进。改朝换代的帝王则会大破大立,会砸烂一个旧世界,开创一个新时代,新时代的一个巨大标志就是新制度。新的规矩下,平头百姓与前朝的遗老遗少们诚惶诚恐地适应着新环境,小心翼翼地避免触碰到新规矩的边线,以免伤及自身。
规矩本应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但也有的规矩是反人类的规矩,其杀伤力绝不亚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刀枪棍棒,害人于潜隐,杀人于无形。
天地良心是中国人崇尚的最质朴的规矩。它比法律更有效,比契约更守信。它是至善,它是天道,它是最权威、最直指人心、最直达灵魂的规矩。一个信守天地良心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是最有定力的人,是能做到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人,是充满正义感的人,是最不随波逐流的人,是最守规矩的人!
2017.3.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