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微信诞生那天起,转瞬之间就成为了风靡全国的首选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它的出现,确实给人们呈现了全新的即时通讯交流形式,提供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全新的生活方式。及至它的衍生功能-群聊,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工作生活模式。
我是属于比较早期成为群主的那批人。在群聊功能推出不久,很多人还无法熟练使用微信时,我就在家乡的亲友间牵头成立了“亲友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聊之风大盛,我又被动地加入了各类群体之中,成为普通的一员。诸如,同学群(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群(领导在群里发号施令,布置工作),业主群(小区业主和物业日常交流),福利群(小区附近便利店老板营销),不一而足,名目凡多。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大概有将近20个微信群常驻在我的手机微信内。我每天被动地接受着海量信息的轰炸,不堪其扰。
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对微信群实施了一次大扫荡,为了不让人轻易察觉谁退群,以“有人”的新昵称堂而皇之地退出了部分微信群。要问我为什么退群,我不得不质问微信群的“四宗罪”,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是个别微信群里“炫官炫富,拜金主义,阿谀奉承”之风盛行。人到中年,这们这代人,相当一部人在不同行业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这些人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虚拟的微信群中,受到大多数同学的格外关注,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总有极个别人,虚荣心作祟,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家财万贯,加官进爵。总是在群里挖空心思炫耀自己的财富和职位,这就难免不让其他人反感。加之还有少部分人,故意降低姿态捧臭脚,尽呈溜须拍马之能事,以期拉近土豪与高官的距离,以期将来能有所求。我们成立同学群的初衷是什么,我想不外乎追寻往昔的似水年华,加深同学情谊。如果功利氛围过于浓厚,这样的群的不要也罢,这样的同学聚会少去为宜。
二是少数微信群成了“拉票集赞”的投票场所。近年,社会上各类评比表彰活动数不胜数;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非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无一不开启了网络投票的通道。此外,还有各类商家组织的花样繁多的促销活动,集赞送商品,转发得奖品,一时风行。面对亲友发出的索票集赞的请求,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无动于衷,视若无睹,更不能麻木不仁;终了还是不得以要动一动手指的。我只是质疑这样在网络上拉票举办的评比活动,还有什么举办的意义。靠大家都想占小便宜的心态,提升销量,扩大商家知名度的做法也不足取。我只想说,“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精进真本事,抓好产品质量才是王道。
三是部分微信群成了传播不良信息的集散地。各类微信群,里面有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在现实生活大家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退休赋闲在家的,殚精竭虑研究养生;有在职创业的,时刻琢磨升官发财;有做微商营销的,挖空心思售卖商品……每个人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投入时间和精力,外人本不该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但是总有一部分人,喜欢往群里发一些未经鉴别的专家养生谈、厚黑宝典、创业致富经、优质商品名录,并以说教的口吻让大家相信。别人要是提出不同意见,必然要引出一通无谓的争吵,费时费力,毫无意义。更有甚者,拉低自己的道德底线,无聊到往群里发一些有色图片和黄段子,让人感到不适。
四是有些微信群成了“僵尸群”,名存实亡。回想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 ,网上“同学会”风靡一时,即使是那样,想把自己儿时的挚友玩伴一一找回,也是难于上青天。没想到,微信的崛起,竟然轻而易举的让我们实现了彼时的梦想。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群这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虽然找到了组织,但是部分群呈现的是有组织,无纪律的状态。看似人丁兴旺,但是一年到头,也没有几个人说话,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那些不知因何名目被拉进的群,大部分人甚至都不认识,情况就更是可想而知了。面对此种局面,不抽身离开,又该如何?
当我决定以“有人”的身份时退出上述这四类群聊时,也曾短暂地犹豫了一下;回想到小学群一名同学退群时,我还发出此人不合群的感叹。现在想来,她的决定是正确的。为了迎合大部分人所谓的合群,被动进行着无聊低效的社交,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所列举的微信群聊四类问题肯定还不全面,假如您也像我一样,选择性的退出群聊,具体是因为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