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在于熟悉文义,理清脉络,初步弄明白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任何成册的书籍都包含着作者成熟或不成熟的一套理论体系,自成框架,大部分也都可自圆其说。初读之重点,在于广泛涉猎,从书籍森林中找到与志趣相近的书,或可下一步继续研读,或可增长见识,完善自我。
再读之重,在于筛选。再读之时,提炼为先。而后做好标记,将名句摘录作为笔记;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进一步凝练。再读之时,应有中心思想的赏析和阅读心得体会的撰写。对于经典的描写和阐述,应当可以出口成章,使自己引经据典,句为己用。书中内容必须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在恰当的时间可以引以为据,出口成章,方算学到烂熟。
最后之读,在于通灵。书之材质或纸或简或电子,都已经不重要。既为通灵,也就是指以书为媒介,以文字为桥梁,阅读者的思绪回到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空间坐标,设身处地,参与其中。以书为大门,揭开后便与作者畅聊,无论作者故去与否。此也为通灵。士人之古琴,大概也就为完成这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而奏响。实际上,读到最后,我皆作者,作者皆我,借琴声而升华而通灵最终融为一体,无你无我。
走完这三个层次,在于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指导思想。一个人终其一生也只能有一个指导思想,可以用很久的时间去摸索,也可以用很久的时间去确立。但为什么说人的一生只能有一个指导思想?因为对于任何事物,你的所为只能有一次。要做到自己的每一次行为都有所指导,有所控制指引,就必须有一套个人的完整体系。可以杂糅,可以集百家之言,但重点在于统一,在于确定。如果思想每天处在变化之中,那又何谈指导?如果行为总是发生巨变,那又怎能说个人有一套完整的生存哲学和理论体系?不成体系则无从沉淀,不能沉淀何来三省吾身、推陈出新。
书要多读,更要精读。多读为开拓眼界,精度为以史为鉴,内化吸收。要从阅读思考中找到自己的处世哲学和指导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