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水浒传》不胜感慨,再次感叹大家笔法的精妙。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还是全文的构思,皆堪称经典。
先来说说第一回的构思。开篇写到大宋嘉祐年间盛行瘟疫,朝廷派洪太尉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请张天师祈福除灾,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综观整部作品,都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情节,笔墨极少触及家庭小事,这也是那个时代作品的特色。
接着写到洪太尉不但没能请来张天师,还不慎打开了伏魔殿,放出了三十六位天罡星和七十二位地煞星,共一百零八位妖魔。这样的开端大气磅礴,充满了浪漫色彩,颇具神秘感,又含蓄内敛,很是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精彩开端,英雄好汉们的登场,令读者惊愕不已,为接下来的情节展开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所以,在我看来,第一回似乎与整个故事衔接不会太紧密,可以单独抽出来。深究整个结构,洪太尉出场的安排,多半是为了把一百零八位好汉捧出场而已,英雄们顺利登台亮相后,他的使命也就基本完成了。
有人说第一回像个锲子,不能算故事的正文,从第二回开始,小说才算正式开端。我颇为认同这种观点。
另外,洪太尉的角色也值得细品。他作为钦差大人的身份被派遣到江西的龙虎山上邀请张天师。本该为皇帝分忧,为百姓效劳,尽心尽力邀请张天师出山,他却仗着自己是钦差大人的身份,在地方上摆起谱来。且看:
来到龙虎山,没见到张天师,他心内着急。接受道人们的建议后,沐浴斋戒后,徒步独自去登山顶,又怕苦怕累,心生嗔怒。碰到张天师,又肉眼凡胎,错失机会,路上还遇到了一只大老虎和一条大蛇,吓得半死,丢了三魂七魄……
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描写洪太尉的离奇遭遇,穷形尽相地刻画了他的丑态,无不生动。从语言上来看,作者并不喜欢洪太尉的,否则不会一路令他出丑。
错过张天师以后,他其实是遇见了真神,却没取到真经,可他也心安理得地享受起道人们陪同他游山的安排来。还一副趾高气扬的,春风得意着呢!继续摆他的谱。
人们尽地主之谊,陪同国家公务员游山,一路陪着小心,得罪不起,带他看遍周边的风景,什么三清殿、九天殿、紫薇殿、太乙殿、驱邪等宫观,都游览了一遍,可人家洪太尉对美丽风光提不起兴致,独独对这个伏魔之殿兴趣浓厚,真是好奇害死猫,以至于酿成大祸。
伏魔殿上,人们不愿意开锁,他就威胁:要启奏皇上,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追了道人们的度牒,刺配凶恶偏僻之地为由。强行让人挖开了大青石板下的万丈地穴,放出了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
事后,感到后怕,又命令随从,不得把放走妖魔一事,走漏风声,以免被皇帝知道。
洪太尉在本章节充当的是一个官本位思想非常严重的小丑形象,而张天师却是个世外高人,他厌倦了世俗的喧嚣,在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也暗含了他对大宋江山的不满,才选择如此生存之道。折射出大宋王朝的黑暗,“官逼民反”的主题,为开启下文做了充足的铺垫。
再次秉烛重温经典,走进作品,走近书中的英雄人物,感受作品大气磅礴的气势。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