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表达之四十二:比喻的变体之一——博喻。

表达之四十二:比喻的变体之一——博喻。

作者: 认真说话 | 来源:发表于2024-03-27 20:30 被阅读0次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博喻运用得当,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

2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

3"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拥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

4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

5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山依次比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把小屋依次比喻为一片风帆,一只飞雁.在山和小屋,水面和风帆,天空和飞雁之间找到同构关系,说明小屋的动态感,生机感】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北宋词人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等三个事物博喻闲愁之多】

7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吴伯箫《一辆纺车》。【用“露出头角的蜗牛”,“着陆停驶的飞机”同时比喻一个事物:纺车。】

基本形式

博喻有两种方式:

1.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

1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听潮》)【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浪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弥漫,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2.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细雨”吗;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2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色彩纷纭,变幻无穷;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有的异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呈现出紫色、深红的色彩;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慢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极光」是本体,「彩带」「火焰」「银幕」「青丝」等都是它的喻体,属于一个本体可以带多个喻体的类型。】

博喻作用

1.用于散文,增强铺排的气势

1……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鲁迅《夜颂》)【博喻“光天化日”】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博喻荷花】

3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中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成群的蚊蚋,像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鲁彦《雪》)【博喻上海的雪花】

2.用于诗歌,体现节奏的美丽

(1柔软——/像草间流动的水//精细的织物/像蠕蠕而动的花绳//像风吹拂的水/震动的波纹//无声的运动/带着莫测的心(艾青《蛇》)【博喻蛇】

2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雄的火炬(舒婷《致橡树》)【博喻“橡树”和“木棉”】

3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着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啊(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3.用于散文诗,撑起诗美的天空

1《青春》——是风中的野火,是雨中的花蕾,是一枚等待成熟的青苹果《快乐》——是暴风雨中的飞鸟,是游向大海的鱼,是孩子手中的风筝,是新婚的礼服,是重逢时的抱头痛哭(郭雁飞《青春》《快乐》)【这两篇散文诗短章本身就分别是一个博喻】

(2)女人是花,花瓣层层分开,诱惑男人的眼。女人是水做的豆腐,有水汩汩的涌流,渗透男人的干渴。女人是夏季的南风,吹拂掉燥热的空气,让男人在疲倦中温馨地安睡。女人是温柔的小雨,使男人舒畅地湿透,使男人在滋润下疯长绿色的相思。女人是一盏清亮的灯,不倦地照亮男人寂寞阴暗的心境。女人是片不败的风景,四季春色烂漫,使男人们流连忘返。女人是条可人的小鱼,游进男人的心海,于是,久远的潮声不息。(高光霞《致女人》)【本章也是用博喻构制的散文诗】

4.用于政论,展示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1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博喻“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

2只有把“假、大、空”称作“大兴”的,才是清醒的、犀利的批判意识。这里,既有对历史惯性的嘲讽,也有对改革粗糙的调侃;既看到了“虚假”这种陋习如何以俨然堂正的面貌出现,也看到了对“新思潮”、“新事物”像换新衣服那样的时髦心理。“大兴”是劣质商品的广告,是政治投机家的演讲,是伪学者的专著,是生吞活剥“新思潮”的批发,是一切以真品面貌出现的赝品。(陈保平《论大兴》)

艺术效果

博喻是文学园地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巧用博喻,能使作品魅力大增,引人入胜。博喻是一种用一连串喻体,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描绘或说明同一本体的修辞手法。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博喻在绘景、摹声、写人、说理和抒情五个方面具有特殊的艺术功用。

1.利用博喻绘景,可以使景物多姿多彩

1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此诗是妙用博喻的典范。描写洪水湍急奔腾,气势惊心动魄,笔墨酣畅淋漓,让人叹为观止。“轻舟南下如投梭”这个比喻之后,“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作者滔滔不绝地连用七个比喻——野兔逃窜、鹰隼疾落、骏马从千丈高坡上奔下、琴弦迸断、羽箭脱手、电光从缝隙中闪过、水珠从荷叶上滚落,来形容同一个对象,而且无一比喻不生动贴切。读这样精彩的诗句,就像在百步洪中行舟,因为可以险中得乐,所以会心胸为之大快。】

2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绿》)【本段的博喻新奇而美妙。首句,朱自清从形象入手,以“裙幅”喻绿,饰以“皱缬”“拖着”,突出了潭水涟漪的飘逸之美;第二句,朱自清从神韵入手,以“心”设喻,饰以“摆动”“跳动”,表现了略微羞涩中透出的蓬勃生机,画出了绿的情愫和灵性;第三句,朱自清从光泽、质地入手,以“涂了‘明油’”和“鸡蛋清”喻绿,饰以“滑滑的”“明亮”,把绿水的洁净、软嫩活脱脱地写了出来;末句,朱自清则从色彩入手,以“碧玉”喻绿,饰以“温润”,突出了一潭清水的纯粹、明洁和深邃。】

2.利用博喻摹声,可以使声音逼真传神

声音无形,描摹起来难度较大,但借助博喻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就可以使其逼真传神。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琵琶行》中的博喻可谓绝妙。诗人连用十多个比喻摹写虚无缥缈、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地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沉咽低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其中,“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等音强、音高、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还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真不愧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2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听潮》中的博喻也很出色,连续使用五种形象摹写大海“入睡”时的低柔之音——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将声响表现得有情有味,令人遐想不已。】

3.利用博喻写人,可以使人物形神毕现

1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个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远远坐在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文中白妞出场一段,描绘那双眼睛,用浓墨重彩刻画了她两眼的一顾一盼。此处,作者采用“画眼睛”的方法多方设喻,尽显其妙——“秋水”足见其明净,“寒星”足见其清透,“宝珠”示其光亮,“水银”示其温润,从而把白妞“心灵的窗户”展现得灵活无限,情态万千,也使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人留下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4.利用博喻说理,可以使道理具体明白

值得注意的是,博喻喻体多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浅近贴切,不仅能把抽象的事理说得透辟而鲜明,而且还很有说服力,能发人深省。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况《劝学》)【作者为了说明“假物”的重要性,连续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四个比喻——前两个暗示“假”字,后两个明示“假”字,由隐而明地说明了人借助学习可以获得很大进步的道理,从而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5.利用博喻抒情,可以使情思隽永动人

1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这首词写的是梅雨时节,作者想起暗恋的情人踪迹杳无,就像逝去的春日一样不知飘泊于何处,因而百感交集,愁绪万千。于是,闲愁不由得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风絮,若淋漓不休的梅雨,繁多,纷乱,绵长,迷茫,集于眼前而不能排遣。词中,词人贺铸巧借三个具体而极富感染力的形象,反复形容、比附自己的愁绪,不着痕迹地就将难以触摸辨识的情绪——“闲愁”,转化成了三个有声有色的景物,并创造出了极其优美的意境。】

区别

理论上说: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相关文章

  • 【网课】修辞之法一:博喻

    赋之作法第十四讲 修辞之法 第一课 博喻 博喻,是比喻的一种变化形式。同一事物,连用两个以...

  • 兰因絮果

    释意:以兰花之馨香喻美好之前因,以飞絮之飘泊喻离散之后果。比喻结局不幸之因缘遇合。 人与人的婚姻多半如此。开始的我...

  • 说说孔子“以色喻礼”

    《说文解字》中说:諭,告曉也。 也就是说所谓“喻”,就是把原先不清的东西,通过比喻的方法使之清楚明了。 而“以色喻...

  • 博喻

    博喻是比喻的一种,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来比喻同一个本体。下面是一个例子。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

  • 博喻

    《荷塘月色》中的博喻 所谓博喻,简单一点说,即是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称为连比。博喻具有...

  • 单细胞36计之5趁火打劫---锚点整合

    第五计 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

  • 《百喻经》共读13天

    破五通仙眼喻 这个故事比喻看待事物的时候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忽略了关键。 杀群牛喻 这个故事比喻做了事...

  • 喻之双柄--读钱钟书《管锥编》一一

    先生认为比喻有多面性,引喻不可尽取其性,只能示其一,且举例释之。图一,以水中映月为例,喻道则玄妙,喻世则虚妄...

  • 水之道——道之阴阳

    老子以水喻道,庄子以风喻道,而我曾以为道是无法去比喻的,因为一旦人可以找到实际的事物去与之相比,本身对道的理解就不...

  • 《银河补习班》知识点全预览

    语文篇 问:电影中的“博喻中学”,“博喻”出自哪部经典 ? 答:“博喻”二字并现,初见于《礼记・学记》:“君子知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表达之四十二:比喻的变体之一——博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ps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