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加浓
成人喜欢用逗弄孩子的方式与孩子交往,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这些成人小的时候,都有过被逗弄的经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037/9dd53b34afc1dfd5.jpeg)
当时大人给我们的解释是:我在跟你互动呢!这是我表达友好的方式。
那么在逗弄之下,孩子在心智发展上,会有什么影响呢?
“可可,你不把好吃的给阿姨,阿姨就去抢了。”
“这孩子真小气。”
孩子听完可能会大哭,是因为他没被逗过,不理解为什么不给就要抢?阿姨好野蛮哦!妈妈快来救我!
那些你怎么逗都不会哭的孩子,是因为天生情商高吗?他们会觉得:我的东西不给别人就是“小气”,我保护不了我的东西,别人要什么我就给他,我不重要,除了我之外的人,都比我重要。
逗孩子的明显结果就是青少年的恶作剧。孩子被逗,思维出故障了,心智也被搞乱了。没有机会组织自我,没有机会把他看到的东西和固定下来的记忆放在一起,于是用恶作剧的方式与同伴、与老师互动。
“大宝,你妈妈不要你了,她生了小妹妹,就不会再爱你了。”
刚开始听到,孩子会哭,后来听习惯了,你看到孩子的表情是无所谓的。我们以为这孩子只是把它当一句玩笑。其实这种对孩子的要求非常残忍,成人感知不到。
妈妈不爱我,是因为有了小妹妹。妹妹把妈妈夺走了,我恨她!没有妈妈我怎么活啊?
除了概念混乱,这些孩子对外在事物表现得会过分敏感,孩子记忆力较弱,不容易看到客观事实,他们看待世界的出发点基于需求,基于仇恨。
语言暴力带来的压力会过分强化孩子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刺激孩子对某一方面的认识,而忽视事实的全部。世界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被他加工过的世界。
一个孩子4岁时,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大人就逗他说“叫我爸爸,给你买好吃的!”刚开始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感到屈辱、愤怒。
到后来习惯了,无论任何人怎么哄骗,孩子绝不开口,这一切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什么影响呢?对于“爸爸”这一概念,他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吧?
一部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的传记里,主人公只有7岁,他从楼上走下来,看到爸爸和妈妈都在忙着照顾小宝宝,妈妈一回头,发现大儿子在楼梯那儿看着他们。
连忙走过来拉着儿子,坐在楼梯上,对他说:“亲爱的孩子,弟弟现在非常小,如果妈妈不给他喂奶,不照顾他,他就活不下去,所以妈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弟弟身上。虽然你已经能自己照顾自己了,但爸爸妈妈依然能够给你想要的关爱。”小男孩对心里的问题就释然了。
实际上,这个孩子提出问题了吗?没有,只是他妈妈看到了问题。有了这样的妈妈,就有了后来他的杰出成就。
改变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有感知,就跟孩子说明,问题就不会存在了。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数不胜数,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巨大到,让他可以成长为截然不同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