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简友独影者写得一篇小说,为其纯熟的语言惊艳。开篇是他的联想:
“庭院里总是会飞来几只鸽子,它们小心翼翼地在那里寻找谷粒,通常情况下,它们不会停留太久,因为它们很谨慎,任何细小轻微的动静都会使它们受惊而立即飞离庭院,但它们也不会飞离太远,一般停落在庭院旁边,寻找机会,认为安全了再飞回庭院,而让鸽子们如此执着的回到庭院的动力,就是放在庭院角落里的那几袋粮食,以及粮食周围散落的几粒麦粒,对鸽子来说,那就是它的理想。”
几颗麦粒是鸽子的理想,为这理想它们即使被赶出撒下麦粒的院落,也要在就近的树上进行守候。而“我”的理想呢?是在城里赚钱,满足吃好玩好的愿望。
当理想被烧砖和守候在一片沉寂的房中渐渐消磨掉时,“我”又回到有鸽子的家乡。鸽子还在院中和树上徘徊,它们的理想还在;而当年那个满腔抱负的“我”,理想又在何方?
近乎优美的抒情散文,小说无论对场景、对人物的描写都如深水缓流,于不动声色中展现内涵的丰富多彩。工作是人谋生的一种形式,那么理想呢?理想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但它离开形式也就变得虚无。太深奥,说不透。
很喜欢文中一些句子:“如果年轻的时候不能抱着理想妄想,那老了只能对着镜子流泪。”“我眯着眼,靠在墙上享受片刻的温暖,庭院外的柏油路上传来提前录制好的吆喝声,一遍遍地通过喇叭循环播放,刺耳的噪音加上极快的语速,根本不知道在喊什么。”
冬日的南墙被阳光一照,确实比热炕头还舒服;马路上游商就是这样,拼命地喊,却让人不知所以,糊里又糊涂。这样的描述,太贴近生活,不能不引起强烈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