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写了一篇新网师人的一天的文章,里面有一段关于自己学习新网师课程的心路历程:
这学期我参加了“研发卓越课程”的学习。至今为止,我都是一个深度潜水者,虽然每次的作业我都很用心对待,但我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我现在的学习状态并不是最佳状态,或许还是因为有些怯怯的吧。今天的群里讨论格外热烈,王小龙老师抛出了一个课程思考:“缸中之脑”能否认识到真实?大家都知道答案,但要说具体的理由是需要有理论支撑的。后来又延伸出好几个问题,因为王小龙老师总是会将你的回答进行追问。也许,我找到了我为什么是一个潜水者的最好理由:经不起追问,索性一开始就不卷入。也许,应该尝试着去打卡,只管写下自己的思考即可。要想成长,就得先有勇气将自己亮出来,才有资格获得成长。
这段话被授课的王老师截屏放到了学习群,我好不尴尬。
王老师说:我在反思,大家不发言是不是我追问得太狠了?
我回复了一句:其实,每次也在期待王老师的追问。
王老师回复我:相互提问,相互追问,问题停止的地方学习也停止了。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我是真的害怕追问吗?一些名家访谈栏目里,我很喜欢看他们一环一环扣下去的提问和回答。平时和同事讨论课的时候,也很喜欢不断追问老师,或者接受老师的追问,那样的场合感觉很过瘾,不断拓宽思维的边界和深度。
而在这个课程里,我的确是有些害怕的。大概原因有以下几点吧:
1)根基浅:自身知识的储备量太弱太弱,我能想到的就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理解,经不起深挖。
2)读书太少:这本书很烧脑,读的时候几乎属于囫囵吞枣,导致读得太少,也就是对此书没有什么感觉,相见话特少。某些时候,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我确实不知道他是持反对还是赞成或中立的态度,除非有特别的文字说明。
3)自身语言系统不匹配:此书的语言表达系统,是我最不熟悉也最容易跳脱的地方。和一些朋友的观点类似:太多的数学物理公式,看到那些字母就只有跳过。我能够做的就是抓住能够理解的地方,和我们现行话语体系很接近的地方,去谈自己的感想。
我前面的文章是怎么写的呢?基本就是将我能看懂的地方先抄下来,看看自己能否概括出一些东西来,又能不能与我撰写的课程设计发生关联,属于“硬拼凑”,才写出我的作业。至于质量,也就那么回事吧。
这样的跟着书本学习,只能得一些皮毛,因为不能得到整体样子,也无法驾驭整体的视角,零碎的,都是不能成系统的。不成系统的,自然在脑袋里的存活期就不长。
所以,要来追问一个这样的我,我一定是发憷的。
我很赞成王老师所说:问题停止的地方学习也就停止了。对于群里其他老师的研讨,我可是看得津津有味,也很喜欢看王老师追问别人,总在想:为什么他就可以找到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呢?并且这个角度还这么好?
细细反思,我应该是一个害怕追问的人。那种步步紧逼,会让你不知所措,但却会将一个问题看得比较透彻。再看看我们的课堂,又营造了多少互相追问的场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