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民俗掌故 | 崔若林——九江稻文化

民俗掌故 | 崔若林——九江稻文化

作者: 冯晓晖 | 来源:发表于2023-11-26 21:57 被阅读0次

    稻,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狭长,花白色或绿色。籽实叫稻谷,去壳后叫大米”。稻,是九江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

    稻穗和米粒 编者配图

    自新石器时代早期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的原始居民,开始将野生稻驯化成人工栽培稻后,历经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九江地区的原始先民始终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史记·货殖列传》云:“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播粟,火耕而水耨。”自古以来,九江人就对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亦深深地融入九江地域文化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九江“稻”文化。

    九江种稻历史悠久,经过长时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形成了许多不同生态类型的品种。如根据地理分布及所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可将其分为籼、粳两大亚种,也根据季节条件分为早、中、晚稻3种。

    此外,还从外地引进新品种,既改进了民众的食谱,又对解决民众粮食问题作出积极贡献。如占城稻,原产于越南中部,北宋时期,福建开始引进。由于占城稻具有“耐水旱而成实早”的特点,抗逆性强,特别适合在一些易旱的山田种植。因此很快在九江地区推广开来。江南西路安抚制置使李纲说:“本可管下乡民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占米。”这说明,占城稻在九江各地广泛种植,而且比例很高。它不仅增加了水稻品种,而且为推广稻麦复种和水稻二熟制创造了条件。占城稻在元明代义宁州等山区即广泛种植,到了清代、民国时期,成为水稻当家品种之一。

    籼稻植株 编者配图

    谚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现成话”。它体现了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或感受,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稻”在九江的一些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如“夏天到,忙种稻”,“稻谷为百谷之首,粥饭为百姓之命”,“谷子落泥一百一,手捏秧把七十七”,“蛤蟆叫咚咚,可以浸谷种”,“处暑拿镰不问青”“社前蛤蟆叫,谷种莫急抛”“禾到秋,日夜收”“插秧抢先,割谷抢天”“千犁万耙,不如早插一夜(ya)”,“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等等,每一句关于“稻”农谚背后,都蕴含着千百年来九江人对稻作农业知识和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稻作生产方面贡献杰出的体现。

    各种源于生活,起于劳动的歌,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以稻作农业活动为题的劳动歌,数量十分可观。如瑞昌的田歌,亦称瑞昌秧号,是农民在插田时所唱的歌。每逢插秧季节,乡邻和亲友们互相帮工,讴歌田园,催工助兴。

    瑞昌田歌根据插秧工序分“扯秧号子”和“插秧号子”两大类。演唱形式是一唱众和,领者打号,众人接应。田歌是由十几首曲牌组成的联曲,与一整天的劳动工序紧密结合,赶早下田扯秧时唱“开秧门”;太阳起山时唱“打花”“太阳花”;早饭前唱“活秧”“活马”,早饭后下田插秧时唱“落田响”;丢秧把时唱“散秧”;休息前唱“歇凉”;太阳当顶时唱“阳中”;吃中饭时唱“讨茶”;吃完中饭唱“谢茶”、“消茶”;烧晚饭时唱“放牛”“收牛”;收工前唱“摸虾”等,并有早、中、晚三种“斩歌”作为补充。瑞昌以稻为内容的田歌构成了一幅一天从早到晚劳动与生活的完美画面。

    籼稻稻谷谷粒 编者配图

    永修、德安等地农民在参加劳动时唱栽禾歌、耘禾歌、耙田歌、车水歌等。“听歌不见人,隔山闻其声”的“过山丢”,是都昌县一种悠久的山野田畈之歌,与稻有关的山歌,同都昌的语言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都昌的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歌曲,也是为打发冗长的稻田劳作,驱除疲劳演唱的一种调子,一般唱于耙田、耘禾、车水等劳动场合。过山丢的歌词大多简洁、纯朴、朗朗上口,自然而亲切地流露,与稻作劳动生活贴近。歌唱者见景生情,随编随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有感而发,以山歌的形式表达出来。风情馥郁的九江稻作农业劳动歌的形成,充分展现了九江人民的聪明才智。

    同时,九江人对“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喜看稻菽千重浪”等有以“稻”为歌词的新歌,也是耳熟能详,饱含浓烈感情的演唱”。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别称门联、联语。新春佳节贴在门侧的又叫春联。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常以书法条幅的形式,直接题写或悬挂、粘贴在中堂、门壁、楹柱上,是九江人大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联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九江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每逢春节,无论是城镇街道,还是山区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在自家门户上张贴一副新春联;每逢国庆,无论是机关学校,还是工厂企业,也都在张灯结彩的同时挂上一副醒目的庆联。与此同时,一些报社、电视台、迷语协会也举办各种征联活动。

    武宁稻田 编者配图

    这些莫可指数的春联、庆联、征联以稻为联语的有:人勤春来早,谷满月更圆;春耕沃土翻起千层浪,秋收稻菽飘来万里香;风吹稻麦舞金浪,日照棉麻闪银光;农庄门第豆菽秀,劳动家庭稻花香;绿野变成风景市,红楼引进稻香村;稻围金帐、农家高唱致富曲,棉铺银床、山村喜挂锦绣图;春暖花开香遍地,秋凉稻熟谷满仓;万里秋风菰米老,一川明月稻花香;稻田一片黄金浪,棉地千层白玉花;金谷银棉、丰收美景看不尽,山清水秀、幸福生活乐无疆。等等。林林总总嵌入稻的内容,对联文化之花,真正成为广大群众以稻来抒情言志,增智益趣的艺术形式。

    地名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不仅向人们传达各种文化信息,而且地名本身也是重要的文化成就。九江还有体现各种稻作农业经济活动,冠稻(谷、禾、米)的地名,如稻田、稻场,不胜枚举;濂溪区高垅乡有谷山村,瑞昌市肇陈镇有大禾塘村,共青城市甘露镇有米粮铺居委会,彭泽县太平关乡有谷塘村,浩山乡有盘谷村等。

    文以载道,艺以弘道。濂溪区高垅乡的民间传说“谷山”,生动精彩,为百姓乐此不疲,口口相传,说的是元朝灭亡后,朱元璋与陈友谅这两支农民起义军决战于鄱阳湖,在陈军强朱军弱的情况下,朱军以疑兵计诱惑陈军,在鄱阳湖西北岸用稻草堆成假山坡,造成兵粮充足,旌旗招展威声振振的假象,使陈军不敢轻举妄动。而朱元璋就屯兵在离稻草山坡约里路处一个长土埂扎营练兵马,随时应战陈军。此稻草山故而得名谷山。

    冠以“稻香”名的濂溪区虞家河乡“稻香书画社”,在金稻成熟摇曳的季节,同濂溪区美术家协会联合开展“沃畴飘香,文以载“稻”乡村振兴采风活动,来自市、区、乡书画爱好者,以闻“稻”、看“稻”、品“稻”、听“稻”的方式,用书法、绘画创作形式,将一幅幅旖旎的“丰”景跃然纸上,将“稻”与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当地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都昌稻田 傅建斌摄影 编者配图

    水稻种植在九江已有4500余年历史,各地种稻农事习惯,常于一二月(农历)备耕,清明前“起板”(犁冬闲田),清明后整秧田,同时浸稻种。人们深信“秧好一半禾”,十分注重培育壮秧。20世纪70-80年代后,家户思想观念转变,不再习惯以谚语、物象来指导水稻生产,而是参照新品种对气候、水、肥、土的条件要求,利用农膜、温室育秧,提早播种季节。有诗歌吟唱:“东风呼啸满天霜,薄膜支田育早秧。待到村头布谷叫,秧分陇田绿成行”。

    九江各地的稻作农业生产,因所处环境不同,又各有历史传统,因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农俗。武宁以种稻最有特色;据清乾隆《武宁县志》载:“农民种禾,联里为伍,最相狎。日午饮田间,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次以为欢笑。每击鼓发歌,遂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打鼓歌”不仅用于水田栽禾劳作,还可用于耘禾,又称“耘禾鼓”。

    瑞昌旧时,农是为驱除水稻病虫害,祈祷丰收,多在稻禾抽穗期请道士做法事,谓之傩苗;如遇丰收年,秋季唱大戏,酬谢土地神。湖口农村逢社日以旧社(相当于里)为单位,各所属自然村负责人集会饮酒,祭祀社公、社婆;秋社散发黄旗,插在稻田里,象征丰收。修水夏收夏种季节,早稻少或田少地多的农户,夏收时外出协助割稻,称“刮禾客”;割禾客收割时,日工要求严格,规定“上午黄禾,下午青禾”,“早禾三担包栽,晚禾三担包筛”“肥田三担谷,瘦田五分田”等。

    永修、德安等地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祭土神祈谷,农家开始浸种;农家首次插秧之日,杀猪备酒,预祝五谷丰收。柴桑、濂溪区等地农户,稻种落田时,择一小树枝,上裹红布插于田间,象征田神,后设供、焚香、鸣爆、作揖,以祈神灵除虫病、驱鸟兽,保护秧苗早生快长。都昌各地早稻将黄,取稻穗蒸熟,先敬祖,后剥食,谓“尝新”,亦有同时宴请亲朋相贺者;约半月后开镰,请帮工俗同栽插,至禾秆上堆,有相帮之事,就不再送点心,俗谓“禾秆上得堆,点心去得归”。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稻作农业活动中的带封建迷信色彩的旧俗陋俗,有革有从,日渐减少。

    都昌县村民在稻田中双抢 傅建斌摄影 编者配图

    丰富多彩的九江稻文化,它是九江农业稻作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粒粒皆辛苦”的稻谷,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直接反映了人与稻的关系,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引领,历史悠久的九江稻文化,正逐步向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崔若林(作者像)

    【读后记】本篇秉承了崔老师旁征博引的风格。崔老师年事已高,承担着很多地方史的编著任务,仍能抽出时间进行文史创作,令我等后辈敬佩不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民俗掌故 | 崔若林——九江稻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xz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