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58123/a799ff06f80c79ce.jpg)
。。每天推荐一本书 || 编号:[1744]
。。原作名: Le consentement
。。ISBN: 9787549637300
。。内容简介。。
是的,我同意了,那年我十四岁。
他们说我不是受害者,而是同谋。
推动法国性同意立法的现象级图书
授权29种语言 法语版销量超30万
让-雅克·卢梭自传奖| ELLE杂志读者大奖非虚构奖
这是一部关于创伤、痊愈与勇气的回忆录。
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以冷静、精确而坦诚的文字,讲述了自己14岁时被年长她30多岁的法国作家G引诱、控制,并发展出一段畸形关系的经历。关系破裂后,这段经历仍被G作为文学素材一再书写,他在文坛也声名愈盛,而瓦内莎仿佛被囚禁在文字中,失去了诠释自己人生的能力,永远停留在十四岁。
“选中那些孤独、敏感、缺乏家庭关怀的女孩时,G就清楚地知道她们不可能威胁到他的名声。因为沉默便意味着同意。”
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声音,就能打破沉默的共谋。
。。作者简介。。
瓦内莎·斯普林格拉(Vanessa Springora),1972年3月1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现代文学硕士。曾任法国国立视听研究院的编剧和导演、法国朱利亚尔出版社的出版总监。目前是一名作家和独立出版人。
李溪月,索邦大学文学硕士。译有《消失的塞布丽娜》。
。。网评。。
#
房思琪的悲剧总是拥有类似的情节:先利用自身的权力和经验、施以巧言令色,令其在孤独的青春期获得长辈般的关爱;再编造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比如追求爱情、启发文学创作,诱骗她上床;精神和言语控制,剥夺她的自我和语言,一次次将强奸合理化;赋予自己施恩者的角色,加罪于受害者,让她相信错在自己不懂珍惜;之后是长时间的操控、打压、故技重施。而对于14岁的受害者而言,她的身体、爱、信任,会被全数摧毁,余生难以释怀。作者太勇敢,没有曲笔,没有设计情节,不用修辞,坦坦荡荡地把最痛苦的往事一一写出来。难以想象。
#
一个罪犯,凭什么好端端地安度晚年?他怎么可以享受着国家的津贴,仍然以“知名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巴黎文坛之中。 在《同意》出版以后,检察官开始对G展开调查,他与三家出版社的合作被终止,终身津贴被取消。 在83岁时,G终于对他过去的部分恋童行为表达愧疚:“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必须转过头去,抵制诱惑。” 随着《同意》的出版,法国社会掀起了关于“性同意”的讨论浪潮。在舆论的推动下,2021年,法国立法将性同意年龄设定为15岁,弥补了此前法律上的空白。 V的讲述,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她以一己之力,告诉我们,在一些时刻,只需要一个声音,真的就能打破沉默的共谋。
#
以文字形式将隐秘伤口公之于众,既是勇敢发声和抗争,也是对延宕终生的阴影刺出一把决绝割断的刀,是向集结于男权/父权大旗下的联盟发出的一道檄文(齐奥朗和签名《关于一场庭审》的大咖们及整个社会环境),真是让人敬佩的勇气!她分析自身也够狠——“人们拒绝承认自己是受害者”,不讳言被迷惑的幻象、无法摆脱的软弱,人格解离状态写得极为心痛,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永远也走不出14岁,这道魔咒唯有以写作为抒遣才慢慢解除。 “原生家庭”这词虽已被滥用,但对本书作者来说无疑是源头,父母的失职引发悲剧第一步;功成名就的混蛋们扯“艺术”为旗,以语言打造陷阱,用精神控制隔绝少女与外界的沟通,催眠式“情书是爱的印记”并成为写作素材,甚而多年后仍无视女性的痛苦而继续消费剥削——更恐怖的是,这种罪孽竟然是代际传承的后果。
#
很易读,而且篇幅不长,用两天的碎片时间就能够看完,但可以深思的地方太多了。略感遗憾的是没有深入一些地对法国当时文化界风气及成因做出解释,同时对于当时社会为何出现这种严重的失察,也没有分析。感觉就是受害者对自己的一个坦诚地交待,并没有更多创作野心。但是因为很真诚,仍然是值得读的。看完对比国内的情况,也会更强烈地感受到小默所说的“以文字对抗文学的巧言令色”是多么重要,甚至都不需要像林奕含那么天才的纯文学创作,只是平实的叙述,便可以破解矫饰的魔法,让痛苦和伤害从甜蜜的谎言中浮现出来了。希望像这样站出来表达的受害者们能够更多起来吧。
#
女性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处境。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