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咒,只不过是众生的本心。借用言语表达真心,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咒语。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般若有种种妙用,但它又好比那柄名叫‘宵练’[插图]的宝剑,锋利到可以将人一劈两半,被劈的人尚未察觉,切口就已经又合拢了。这样的神器,只有圣人可以得心应手,俗人拿在手中却毫无用处。
这比方打得巧妙,说出了般若“用”的效力之明显和广泛,又显得无形以至于一般人无法觉知,才会被尊为至上之咒,与圣人相匹配呢。
古代印度的许多学派都认同,或至少尊重这样的观念:即世界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是由声波振动构成的。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咒语中所蕴含的精神能量,佛经的译师们大多选择音译咒语。
念诵经文、朗读诗词、诵读经典著作(包括古时的吟诵),再引申到歌曲、歌唱,或许从喉部到口腔这一小段部位的合理使用会让人提升整个内心到外部肢体的能量。
经云:‘能降服魔怪的地方就是觉悟的道场,因为它不为外境所动摇’。[插图]可世俗之人多有迷失自心,偏偏还要为他人治病。他们在自心以外寻找所谓的法,找到的只是魔境妄念,自心已入魔,还说什么救助他人?所以经云:‘自己的病尚不能救治,如何为他人治病?’[插图]就算能治,也是执著于空幻的色身,仍然未能脱离魔境,因此贪生怕死,沉迷轮回,留恋生命却又不得不离开,实在是自相矛盾。幸有如来示现世间,为救众生脱离轮回,领悟自己的清净本心,所以传授般若波罗蜜多神咒。念诵此咒时,心中妄念不起,这叫做‘受持’。
由于自知没有去具体救治他人疾病的意愿,伴随对身处环境的感知不好,产生疑惑(为什么是这样?不应该是那样嘛?不能理解啊),当然也有对全局不明了和片面主观的包含担忧的感受在内,没有及时地疏泄这些产生物,自身也出现了情绪生理状态从低落到亢奋的不稳定,就想先休息整理下,对自己、外界环境有个深切一点的了解再选择从自己出发的方向,接着开始在生活中去修身,由己及人地去回馈和提供能力所及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