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地球正在迅速接近气候变化临界点,面对这场已经重创经济并动摇国际关系的全球危机,人类必须“合作,否则就会灭亡”。
当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气候落实峰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开幕,百余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峰会。古特雷斯在峰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踏上了通往气候地狱的高速公路,我们的脚踩在了油门上。”
他说:“这要么成为气候团结协议,要么成为集体自杀协议。”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今面临着各种危机,其中,生态危机最为严重。
生态危机无疑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因为它直接威胁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的存活与未来,人类文明可能由此终结。尽管现在人们对生态危机的说法已经并不陌生,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态危机的现状究竟有多严重!
生态危机表现在许多方面,概述起来主要包括全球变暖,环境污染(主要是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资源特别是能源的枯竭,物种的灭绝(有科学家将当前的物种大灭绝称为地球史上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森林和草地的退化,土壤的侵蚀、流失、肥力下降、退化,人口爆炸,等等。
而气候变化问题,已经由科学问题,变成国际政治问题、外交问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历程与焦点已经从时间、空间和博弈的角度到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性排放空间分配、减排目标、资金、技术、产业发展等问题以及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历程进行梳理。
针对世界各国或单独挑战,或组成集团去争夺世界主导权,以及这些国家的气候谈判轨迹和博弈中的利益诉求变化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未来气候变化谈判的发展趋势。但是不论如何博弈,各国必须合作,否则人类就会灭亡。
就历史而言,在地球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气候因为负反馈而变得缓和。可以肯定的是,在整个地球的历史上,气候一直在变化,但波动很少达到危及生命的极端情况。然而,从大约8.5亿年前开始,数次变化打破了之前的平衡,把地球推向了一个气候临界点。
如今,全球变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第一,北极融化将导致数亿人成为气候难民。如果格陵兰冰盖完全消融,海平面将上升约7米。
第二,北极冰川融化将导致北半球永久冻土中埋藏的大量温室气体的释放,这将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和冰川融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可逆转的气候“临界点”将在未来20年内出现,其原因是,在北极大规模永久冻土地带,冰冻植物中所蕴含的大量有机碳将会被释放。研究人员称,在北半球永久冻土层中沉睡了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数十亿吨的冰冻树叶和草根正在逐渐解冻,一旦北极融化,它们将释放难以估量的温室气体;在北极的海底永久冻土下埋藏的大量温室气体甲烷也将被释放出来,其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全球变暖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在《罗马的命运》一书中,过去认为影响罗马命运的主角是:皇帝、蛮族、将军、军士、奴隶。现在换个角度,认知到“非人因素”其实更有决定性:细菌、病毒、火山、太阳黑子周期。
换言之,气候变迁与疾病瘟疫,才是决定剧本的匿名作者,将相英雄只是棋子。棋盘的变化决定了棋子的命运,过去的“棋子史观”恐怕要重新思考了。细菌、病毒、气候的威力,远比过去认知的更深刻。
也就是说:大自然与生物学的角度,能对历史的理解产生新视野。
凯尔·哈珀将宏大的历史叙述与最为尖端的气候科学和基因研究结合在一起,指出罗马帝国的命运不仅是由皇帝、士兵和野蛮人决定的,也是由火山爆发、太阳周期、不稳定的气候以及致命的病毒和细菌决定的。
他从罗马帝国的二世纪的巅峰时期一直叙述到七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支离破碎的局面。哈珀描述了罗马人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如何复苏,又如何再次面临危机,直到再也无法承受“小冰河时代”和反复爆发的鼠疫的打击。
《罗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全面描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如何面临和忍受环境的压力,最终依然崩溃的。
罗马帝国的例子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和细菌进化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居住的世界。
澳大利亚气候学家斯特芬曾在2019年11月《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全球15个“气候临界点”已被激活9个。
斯特芬认为人类文明这艘水上漂浮的小船可能就像驶向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一样,面临崩溃的风险。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是一个或多个“气候临界点”被激活可能会导致不可逆转的气候破坏,给人类、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待全部“气候临界点”被激活后,地球系统可能将重新洗牌。而迈过“气候临界点”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的答案只能是——未知。
人类的未来还没有最后确定,它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关键在于我们现在能否觉醒并尽力做些什么。回顾历史,自工业革命以来的近300年里,人类的科技获得迅猛发展,然而生态问题却越发严重。历史表明,科技本身具有局限性,仅仅依靠科技是无法解决生态危机的。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生态危机的解决有赖于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经济政治体制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生态转向。
如果人类想避免文明的毁灭,或者绝大多数人和物种的消亡,其希望就在于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全人类现在能够迅速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大家都过着节俭而又幸福的生活,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和谐共荣地生活在地球上。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中国当前的紧迫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要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我们应当做到“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立足中国,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任何一种文明的确立和发展一旦脱离其传统就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根基和难以持久。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值得我们发展、发掘和弘扬。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有全球化的思维和视野,要博采众长,在当代处境下发掘、发展和践行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避免西方现代性中的弊端,同时积极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资源和成功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