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写诗常见,但农民自发成立诗社,不但聚集村民在一起创作诗歌,网络新媒体刊发点击量超10W+,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多见,你信吗?
我们村的荣誉墙诗社:创办十年,成员超过150人
在我们王家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一本本蓝色封面的刊物引人注目。“用农民话”“追幸福梦”等关键词一下便勾起参观者强烈的好奇心:这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文学期刊?
我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一切,得从我的父亲和伯父说起。
父亲兄弟五人,除父亲外四位伯父都在外边工作。父亲虽然初中未毕业就回家种田,但受家风影响,平常喜欢读书看报,在经营磨坊之余,利用闲暇时间,写写画画,搞个根雕,写点快板之类,甚至编写了一本《全林板话》。
父亲诗社档案2012年,三伯父从新闻上看到云南一位老教师虽身患癌症,却一边坚强抗病,一边把身边好人好事写成小故事,弄成小纸报,看得人还挺多。受此启发,他和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兄弟俩一商量,决定成立个农民诗社,办一份农民自己的文艺期刊。
他俩把这个想法告诉村党委书记后,党委书记马上拍手叫好说,“这是好事,咱们村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好人好事就层出不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全省前列。怎样把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宣传出去?如何让善行义举得到大家的认可?你们兄弟俩这个主意太好了。村里每年专门列支一笔经费支持你们,同时按照稿子质量,发一定稿费,让村民的创作激情更高。”
关于诗社的相关报道诗社小报从2012年创刊到现在共出刊110多期,刊发各类稿件近800篇,诗社成员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壮大到150多人。去年父亲又利用手机新媒体,制作了电子刊物,虽然图文还不是很优美,但点击量已超过10W+。这些作品虽然质量还不是很高,但浓浓的泥土气息,用农民话评农村理、议农村事、扬新风尚、弃旧陋习、追幸福梦,已成为村两委与村民的连心桥。
诗社的相关报道诗作:内容接地气村民爱看
这份小小的文学期刊,装帧并不精美,但语言质朴,朗朗上口,用农民话讲农民的“诗与远方”,传递农民的心声。
中国好人村村史馆在文学期刊上,有反映农民拥抱互联网时代的打油诗:“智能手机人陶醉,闲暇学习很认真。使人从中得智慧,开启思想又开心……”有展现农民对乡村转型发展思考的作品:“转型发展是关键,黑白污染看不见。旱厕改造已实现,燃煤取暖已阻断。垃圾处理已完善,畜牧养殖不再乱……”还有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写村人曾经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后又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等。
诗社专门的工作室每一期作品一张贴,都能吸引不少村民围观欣赏。一本期刊,花钱不多,教育了一片人。村中有一对孪生兄弟和我是同学,兄弟俩曾经都是游手好闲,打牌赌博,日子过得一塌糊涂。一次老二看到诗社小报中小学生劝诫父母戒赌的文章后,深受触动,发誓再也不进赌场,连夜写下《赌徒的忏悔》拿来给我父亲看。父亲认真修改并和他耐心交谈。那篇文章小报发后,在全村引起很大反响。村里人都说写得好,认为他变化大。
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来学习2013年12月17日,我们村旁边的国道上,一辆满载着橘子的大货车侧翻,村民们义务帮忙捡拾橘子,送水送饭,忙了两天两夜。后来,我们村也因此荣登2014年“中国好人榜”,是陕西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先进集体。而孪生兄弟中的老大就是先进集体中的一员。
影响:零距离传递正能量
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传递社会正能量,是父亲办诗社的一个初衷。他根据“12.17”助人为乐先进事迹,运用方言土语编写创作的《王家砭好人夸不完》等快板在不仅受到农民群众的喜爱,网络上点击量近万次。土话易懂。“扶人家娃一把,自己娃长一拃”,传播帮助人的理念;“牌子倒,事难搞”,“人心要实,火心要虚”教育人要诚实做人。“护树要小、教育娃要早”教育家长要从小抓好孩子的教育。
村图书室一角诗社成立后,一开始村民投稿并不踊跃,父亲不会骑自行车,就步行几里到镇上小学,抓住学生娃这个重点来组稿,“学生娃投个稿,发表了他就有荣誉感,家长看了也蛮高兴”这些朴实的土话,既教育了家长,又培养了一批“小作家”,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我家的文化书香小院如今,父亲已年过七旬,但他的热情却越来越高涨,最近他又自费三千多元,采购了桌子、书籍、笔墨纸砚等,把我家小院装扮成了书香小院。
父亲自己作的美篇愿他的诗社越办越好!
村“复兴少年宫”内,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做辅导 王家砭村史馆里这些,你见过吗 王家砭村耀瓷文化传承基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