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试用期第五天,我的资料已经看完,正准备看第二遍。上午偷偷摸摸玩手机,写个说说,笔记本用光了,没钱买新的。等着公司发新本,或下个月20号发工资后,还清负债,有了剩余再买新本。
如果没有通过试用期,我从这五天收获了什么?这是要思考的问题,是重要的。
我在图书编辑公司做编辑,以前从没干过图书编辑。这是初次接触。第一个收获是认识到教材编写的流程。可以模糊的讲讲。
公司编写大中专教材,主营教育类、医学护理类、计算机类、建筑工程类、管理类。我见到的成品是幼儿教育、中医、管理会计、汽车概论。这四本书,我确定是公司编写的,至于是否卖去学校当成教材使用,我观察不到。网上买不到这本书,调查起来有些困难。
公司编的书,有一种生产方式定制生产。发行部员工联系院校,院校要更新教材或开新课有教材需求,院校提出编校要求形成订单,公司组织相关小组编写。公司的研编室有四五个小组,管理类、医学类、教育类等。一本教材两周生产出底稿,然后三审三校。一个月生产出来交给出版社,出版社再三审三校。真实过程可能有些出入,可能一校需要交给出版社审核。
公司是编书的,不是出版社。有人误以为编书就是出版。不是这样。出版社编书出版发行,公司不全是这样。具体哪里不一样,我还没有观察到。哪些是出版社能做的?哪些是公司能做的?我观察不到,我才第五天而已。是个试岗五天的趟子手。不是经理、主管、销售,是个小小编辑趟子手。我是趟子手,能观察到这些,形成文字分享出来,是最高水平了。
公司趟子手很多,和我一块报道的小飞、小静,都是刚接触编辑江湖的小趟子手。我目前还分不清谁是镖头、谁是老趟子手。主管不见得是镖头。我这里的镖头,指的是金庸这类总编辑,能审能校能写能销。趟子手做不成镖头。会编书的不见得会著。
编写和著作是两回事,编写类似于复制粘贴,著作是从无到有,全部原创。对应于工作则是速度,编写要求两周一本。如果是自己著作,两周是很难写出来的。一本书至少三十万字。一个人一天顶多写一万字。金庸每天只写两千字,张五常也只写两千字。还要有周末、节假日,一个月写不出原创作品。生产方式和生产速度完全不同。
张五常说,同类教材差不多,翻看一本其他就不用再翻了。
因为编写教材,是复制粘贴重新组稿。编辑用组稿这个词表示复制粘贴。一本书三十万字,不可能手打,一定是复制粘贴。我没有验证,我只观察了同事的操作,自己并未亲自经手。
思考要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公司是这样,其他公司是怎样的呢?竞争下,会有不一样的公司吗?我觉得都一样。没有实证。简单的推理就是,同一个班的学生,课程学的都一样。或者同一个老师,大家学的大同小异。同样的出版局限,各编辑公司能有什么不同呢?留待实证。
假如我能成功度过试岗期,进入试用期,我是有机会观察一个完整教材出版流程的。观察的现象越多,思考的越有趣。
小飞说,买了资料,难道要一个字一个字敲到电脑文档里吗?
我说,不会。公司应该有一个数据库,将资料变为文字,方便编辑复制粘贴。只不过咱们还没过试岗期,见得少,没实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