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要讲授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没有按部就班地打开课件,而是先进行了三步初感知,看似随意的几个行动,却轻松地打开了课文。
阅题目,说理解。
第一个问题: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学生读题目,“得到多助”,他认为得到的多,获得的帮助就多。
第二个同学读题目,“得道多助”,他认为“道”是“道德”,道德水平越高的得到的帮助越多。
第三个同学读题目,“得道多助”,他认为道是“道理”,明白道理多的,得到的帮助就多。
经过对背景知识的补充和文章内容的感知,学生理解了“道”的真正含义是“仁政”,这样就比老师告诉结论好很多,印象更深刻。
读文字,鉴其人
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问:你觉得孟子和孟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我觉得孟子的文采很好,文中的二组排比句特别好,而且还是否定排比句和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读起来很有气势,很有力量;对偶句和对比句也是信手拈来,这点我可是做不好。
划层次,明结构
第三问:议论文一般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这个大原则,请你给课文划分一下结构吧。学生理出了本文的思路: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议论文很难搞懂的思路就这样简单化处理了。
第一个问题是对题目的理解,第二个问题是对作者的了解,第三个是对本文结构的简单把握。
很喜欢肖培东老师看似随意却别具匠心的设计,通过一个小切口探出一个大空间,越挖越深,别有洞天。
《一颗小桃树》在“没出息”三个字里兜兜转转,《紫藤萝瀑布》在“我要开花”重音中逡巡几个来回,《老王》对“愧怍”反复品味,郑振铎的《猫》,一问再问杀死猫的究竟是谁?
小问题不小,小问题要巧,小问题要活,小问题一样可以扩展出大世界。《藤野先生》就从“为中国、为学术”二个角度去深究,《列夫.托尔斯泰》就从粗劣的外表与天才的灵魂的反差入手,《美丽的颜色》就去设想镭应该有什么颜色?
与无疑处生疑,从平淡处开掘,课估计就会有不一样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