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钟启泉著)第二十六章 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摘

《课程的逻辑》(钟启泉著)第二十六章 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摘

作者: 闫宏忠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11:43 被阅读0次

      一、是非曲直谁评说

      教育是一个公共文化领域,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问题需要作为公共的论题加以思考和讨论。本文假定,所谓“课程人”指的是围绕课程改革的公共论题发表主张和意见的专业人员或是大众媒体人员。近年来,这些课程人围绕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实践的问题,掀起一场又一场论战。这是好事,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所未有的进展。

        二、社会责任岂能忘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凝集了本土改革实践的经验,而且体现了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课程改革是在传承我国基础教育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借助学校课程的重建、课堂教学的重建、学校文化的重建,推进课程发展的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过程。

      围绕改革实践中的这些问题、缺点和错误,发出不同的声音,辩论双方才可能分享对方的智慧,终究有益于我们共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的健康发展。这正是作为课程人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和而不同”的教育民主的境界。

      言论自由总是伴随社会义务的,作为课程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必须同时考意社会责任,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是专业行为,也是合作行为。上上下下都要承担各自的责任。政府机构不能不作为或“和稀泥”,专业人员不能信口开河,大众媒体不能为所欲为。“真心实意地做课程改革的促进派。”----这就是课程人的社会责任。

        教育问题、学校课程问题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需要整体的、全局的、专业的思考,也需要善意的批评和理性的响应。要学会主张、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在共同的目标追求下,寻求多元声音的交响。在改革的大方向取得共识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调查、实验、研究、讨论甚至争论的问题牵涉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而且层出不穷。

      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繁荣课程学术的过程,独尊一家的时代已经远去。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教育优化和教育问题共生,教育进步与教育代价共存。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让我们付出了太高的教育代价,每一个有学术良知的课程人,难道不应当共同承担起尽力减少乃至避免这种教育代价的社会责任么!

      创造一个立足国际视野、扎根本土实践的课程改革的舆论环境是所有课程人特别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三、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围绕课程改革的问题,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从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事实的真相恰恰不是“改革主义”产生了“保守主义”,而是“保守主义”引发了“改革主义”。

      教育现象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认识、不可驾驭。关于课程改革的大方向问题争论二十几年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约定俗成并且写进了刚刚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成为全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调和的两种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和教师教育改革工程,就是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号。课程改革的专业性非常强,“在从事一切改革与实验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凡学校的改革是无比繁难的社会事业。无论哪一个国家,学校教育总是浓缩了该国的一切社会与文化的元素的。学校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单独的改革,教育改革的推进不能游离于该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之外。构成学校的一切成员倘若不建立起彼此信赖合作的关系,那么,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成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钟启泉著)第二十六章 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lv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