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4

作者: 雅俗共赏Y | 来源:发表于2021-08-11 22:46 被阅读0次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真是绝美之词,令人身心喜悦,如见其人。这是句可以常常引用的话,用于描绘人物。

孔子对欣赏的人,会主动愿意与之谈论诗经。礼后乎?然也。礼,一定是后天的产物。就像一个人在化妆之前,一定要先打好好底妆,然后才可以化上美美的妆,而“礼”就是孔子眼中最美的“妆容”。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时间会带走一切。夏礼,夏朝的后代人不一定能传承;殷礼,殷朝的后代人不一定能沿袭。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印证的关系。总是能看到一些人顶着先祖的名号,却空有其名,名不副实。

真正的传承是内在精神的传承,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一群人的不灭,是内核的不灭,无论肉体遭遇如何的变化与打击,始终可以拼命生长,盛开传承之花。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为什么这么想呢?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推测。是不是之后的仪式没必要吗?还是对之后的仪式不满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能明确知道的是孔子坚决的态度,及其注重内容大于形式的认知。

与其一群人呆呆地坐在那边走完形式,不如离开做自己该做的事。现在很多开会就是形式主义,几个小时过去,几十个字可以总结,且不是浪费时间?但“吾不欲观之”,又有几个人敢说出来呢。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孔子是真的知道还是不知道呢?我觉得孔子是知道的,只是不愿回答罢了。孔子指着手掌,一指对于形式了如指掌,二指要用(掌)心。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但任何仪式要形式与内容并重,用心尽力,这是最好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举头三尺有神明,并非真的有神明在头顶,而是告诉我们要“慎独”。当你做一件坏事的时候,想想一定有神明在看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而不能放纵我们心中的邪欲四处乱窜。

同样,当你工作的时候,即使身旁没有人,也应当尽心尽力将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是做完,如果敷衍了事,还不如不做。神明是来监督我们的,而不是来保佑我们的。

相关文章

  • 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成语 谲而不正 释文 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 原文 《论语·宪问》(14·15):“子曰: ...

  • 14《论语》

    0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我的认识,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

  • 14《论语》

    0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 论语-14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

  • 《论语》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也能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

  • 读《论语》――半都《论语》治天下

    《论语》成语 文子同升 释义 指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 原文 《论语·宪问》(14·18):“公叔文...

  • 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成语 下学上达 释义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原文 《论语·宪问》(14·35)...

  • 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成语 没齿无怨 释文 比喻永无怨言。 原文 《论语·宪问》(14·9):“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

  • 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成语 匹夫沟渎 释义 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原文 《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

  • 学论语3.1-3.3八佾篇(14/100天)

    14/100#100天改变自己 -----百天读书,阅读经典。 论语八佾篇 《八佾》篇包括26章,是《论语》二十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mc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