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真是绝美之词,令人身心喜悦,如见其人。这是句可以常常引用的话,用于描绘人物。
孔子对欣赏的人,会主动愿意与之谈论诗经。礼后乎?然也。礼,一定是后天的产物。就像一个人在化妆之前,一定要先打好好底妆,然后才可以化上美美的妆,而“礼”就是孔子眼中最美的“妆容”。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时间会带走一切。夏礼,夏朝的后代人不一定能传承;殷礼,殷朝的后代人不一定能沿袭。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印证的关系。总是能看到一些人顶着先祖的名号,却空有其名,名不副实。
真正的传承是内在精神的传承,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一群人的不灭,是内核的不灭,无论肉体遭遇如何的变化与打击,始终可以拼命生长,盛开传承之花。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为什么这么想呢?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推测。是不是之后的仪式没必要吗?还是对之后的仪式不满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能明确知道的是孔子坚决的态度,及其注重内容大于形式的认知。
与其一群人呆呆地坐在那边走完形式,不如离开做自己该做的事。现在很多开会就是形式主义,几个小时过去,几十个字可以总结,且不是浪费时间?但“吾不欲观之”,又有几个人敢说出来呢。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孔子是真的知道还是不知道呢?我觉得孔子是知道的,只是不愿回答罢了。孔子指着手掌,一指对于形式了如指掌,二指要用(掌)心。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但任何仪式要形式与内容并重,用心尽力,这是最好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举头三尺有神明,并非真的有神明在头顶,而是告诉我们要“慎独”。当你做一件坏事的时候,想想一定有神明在看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而不能放纵我们心中的邪欲四处乱窜。
同样,当你工作的时候,即使身旁没有人,也应当尽心尽力将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是做完,如果敷衍了事,还不如不做。神明是来监督我们的,而不是来保佑我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