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沟通实际并不简单,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以反问或间接形式展示;
2、特别是那些以“上位者”自居的人,往往会以一种引人发问的形式提出思考,实际想表达本意需要动脑领悟,是有意思的现象,但生活中太常见;
3、既然都要思考后回答,不妨真正思考自己聆听后的表达目的,是想解释?还是想讨论?接下来的回答很关键;
4、下一步行动:
(1)不着急回答类似提问,多思考自己的表达目的,确定意图再展开后续回答;
(2)也看到自己本能会“解释”,这是顺着对方提问的节奏跟随。如需要讨论或交流,双方应互有主动,所以沟通中要避免完全被动的节奏;
(3)自己偶尔也以这种“上位者”态度,向一些“笨蛋”提出问题,实际是自己浅薄了。多观察生活中自己这样的表达,努力改正;
【二】
1、前一阵全民健身跳操火热,很多人都在谈自己的收获,这其中也发现有意思的现象;
2、把自己前后的身形照对比,有的人的确有明显健身减脂效果,可也有人完全没效果,这种反馈的确有些劝退;
3、最后破案了,两类坚持下来的都有效果,只是效果部位不同,猜想这可能是用力位置区别导致,但此“乌龙”却提醒我们有时留意“反馈”是否错了;
4、努力尝试没看到“应有”的反馈,很容易被影响积极性。可却从来没想过,也许这个正反馈并没出现在自己留意的地方,而是其他方面得到增长;
5、下一步行动:
(1)提醒自己是否“一厢情愿”的观察事件结果,自己有可能被习惯蒙蔽;
(2)保持开放性思维,观察不同的结论,避免自己的偏执过于狭隘;
(3)警惕陷入主观定义“应有”的局部,要尝试整体看待;
【三】
1、看到一个努力后最终达成目标的故事,后面的评论不乏各种被鼓舞留言;
2、这种桥段在很多地方都有,但不同的人的努力和持续,肯定不是一样的故事;
3、这提醒我们,要避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世界的程度,类似于“背景知识”不同,同样的形容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4、这是“小马过河”的另一个方面,是对数量的区别;
5、下一步行动:
(1)不要听别人说“我很努力”,就把自己代入进去,以自身的程度来衡量,并要时刻提防以自我标准主观判定;
(2)听取参考意见,除了要留意方式方法,还应鉴别并区分程度;
(3)复制与模仿,除了采取的方案相同,还一定要注意投入度、用脑强度等各方面,提醒自己别一厢情愿的片面理解;
【四】
1、最近得到一些正反馈,也明显感觉到自身有些不满足,而变得心急起来,想尽快向着更高更远走去;
2、是忘记了初衷吗?还是要稳步一些?这个度自己把握不好,不知道何时应该越来越“贪心”,又如何定义稳扎稳打;
3、“结硬寨,打呆仗”是不高明但却实用的战术,“有风使尽帆”又是扩大战果乘胜追击的好手段,选择任一都将影响下一步行动;
4、其实也可以适当的减少纠结,既保持原来的稳扎稳打,又可尝试扩大胜果,只需要相结合,以“先稳再冲”的策略就能处理;
(1)仍以保障稳定性为主基调,持续到06月底再总结修正一下步;
(2)在后期仍保有足够进度的前提,可适当尝试“乘胜追击”,但碰到影响较大的结果时,应及时收手再做防守;
(3)在处理不好“既……又……”的疑题时,尝试两两结合,或以顺势、或以大小、或以侧重的匹配组合决策;
【五】
1、一直能接触到很多热爱学习的人,在不同个体也能发现大家有个共性,就是“不停地学习”;
2、有时能碰到长个十几二十岁的“同学”,请教到特别细微之处,感慨原来并不是人不努力,而是努力学习用错力;
3、其实自己之前也是这样,很热衷于学习。这个“学习”就只是单纯学习这个动作,而不是具体学习的内容;
4、这好比有人说自己爱运动跑步,结果他大部分时间在做热身准备,但就是不努力下场跑,或稍跑出汗就开始琢磨、或请教怎么跑得好……
5、下一步行动:
(1)做事、学技能,一定要实践到实地,亲自去一线输出,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各种请教和“学习”上;
(2)在学习具体知识时,要提醒自己一定要高强度用脑。提防为了轻松,就只是浅层的请教、尝试。总之,不光是时间持续,还要强度足够;
【六】
1、保持开放性思维,并且接纳其他观点的存在,这是自己一直在做的;
2、但这与保持批判性思维,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有时又存在着冲突,可以说并没有明确的规则来区分何时开放、何时坚持;
3、开放性思维,头脑开放不应是盲从自己不相信的观点。保持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不是顽固不理性地坚守,而是要充分考虑其他观点;
4、下一步行动:
(1)在大范围保持开放性,要认真考虑其他人的理由或观点,是充分了解后才能进入评判;
(2)如没有特别的情况,要耐心听取完别人的表达,做好聆听;
(3)要提醒自己:自己也存在错误的可能性,先接受这点才能让头脑极度开放,不应被对自我维护而变成封闭性思维;
【七】
1、一直就偏好在深夜学习和钻研,这个时间的氛围总能让自己更快的进入心流,且多次在这个时间段进行了重大突破;
2、所以也出现了一个现象:如果时间尚早,自己甚至会拖延着任务不开始,直到进入这个时间段,然后高效投入任务;
3、反思:在深夜时间的这种“亢奋”,经常会导致睡眠作息时间推后。最好能厘清是否一定需要在这种氛围才有效率,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晚睡现象亦可被修正。但由于一些特定任务时间都较晚,所以这个习惯暂时也没有可行的方案;
4、目前已明确在非深夜时段,只要氛围足够安静,且没有各种潜在信息或事物干扰,也容易专注进入心流;
5、下一步行动:
(1)测试是否只是时间段影响:在暑假尝试把深夜时间段与清晨5点调换,早睡但在5点早起开始学习和钻研,然后评估状态;
(2)包容自己的这个习惯,通过午睡和小憩,每日保持7小时睡眠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