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近年来最热门的一个词,“断舍离”应该算是其中一个,这个词源于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著的《断舍离》一书,意思是将那些不必须、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据说这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靡全球,山下英子,本人也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多次举行过讲座,同时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以“断舍离”为主题的课程,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在全球出现了一股“断舍离”风潮。
写在36岁前的十封信 | 第七封信: 断舍离断舍离之所以能够风靡全世界,其实是有原因的:
因为“舍不得”,所以我们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因为“搞活动,优惠多”,所以忍不住想要买东西;因为“怕麻烦”,所以很少抽出时间来整理屋子……
于是,我们住的房子越来越大,可是空间却越来越小。
写在36岁前的十封信 | 第七封信: 断舍离我曾经也是一个“囤物狂”,遇到打折季,不论急不急用,都会买上很多,看到购物车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时,我的内心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可是买了东西提回家的路上,我也会忍不住地后悔:
“哎呀,买了这么多东西,该放到哪里呢?感觉到家里都塞不下了。”
但是很快地,又会自我安慰:
“没关系,总会找到地方放的,这次太划算了,不买可惜了,况且这又不是在浪费钱,只是拿钱换成了物品,钱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陪伴我而已。”
于是就在这种“冲动购物——后悔不已——自我安慰”的循环模式中,家里的东西越堆越多。
写在36岁前的十封信 | 第七封信: 断舍离后来,跟朋友学着“断舍离”,放了很久的杯子,扔掉;压箱底的衣服,扔掉;过了期的化妆品,扔掉……
扔掉了一堆东西之后,家里果然变得清爽了很多,房间的光线敞亮了起来,心情也好了很多:
嗯嗯,看来还可以继续在家里堆一些东西呢。
写在36岁前的十封信 | 第七封信: 断舍离是的,其实我的“断舍离”是经过了一段反反复复的过程的,作为“纠结星人”,我并没有那么决绝,每次痛下决心,要扔掉一样东西时,我都要放在手里琢磨琢磨:
——要扔了么?
——要不再留一段时间。
——哎呀,好舍不得呀!
——可是留下来也没什么用呀!
——算了,还是扔了好了。
你瞧,这是多么纠结的内心戏呀!
我想你们一定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我身边的朋友也曾经有过同样的感受,有的还告诉我,他们曾经扔了之后又到垃圾桶里捡了回来。
看来,对于“断舍离”,有过同样纠结的人还真是不少呢!
写在36岁前的十封信 | 第七封信: 断舍离后来我发现只要下定了决心,那么“断舍离”就会干脆了很多。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或多或少都会与各种事物建立联结,有时,和你产生联结的是一件物品,有时是一段关系。有的联接是你割舍不下、也舍弃不了的,比如和亲人的关系,比如一块陪你长大的毛巾,那些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好好珍藏的;但有些联结如果一直保留的话,却只会羁绊着你,比如再无用处的钥匙,或是走不下去的感情,倘若将这些无用的联结积累越多,就会慢慢地织成一张不透风的网,让人无法挣脱,渐渐沉窒息。
我想,“断舍离”真正的意义应该是: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明白该珍惜的是什么,该舍弃的是什么。
写在36岁前的十封信 | 第七封信: 断舍离当然实现“断舍离”,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一开始就轻易地建立联结。打折处理的商品,除非确实需要,否则不要被商家的活动宣传迷昏了头;买回来的东西一定要分门别类放好,不要到处乱扔,不然还是会因为“找不到了”、“先买了再说”这样的理由而再一次冲动购物。
有的人对断舍离也提出了另外的看法:
“我们努力工作赚钱,就是为了能够有能力去实现买买买,要实现断舍离了,那么还怎么促进市场消费呢?”
这样的想法,而且乍一听还挺有道理的。是呀,如果每一个人都断舍离了,那么似乎就无法带动市场了,根据供需关系这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真的会受到影响的呢。
但是事实并不会真的如此。提倡“断舍离”,并不是要阻止购物,而是要让我们明白自己的真正所需,不盲目跟风,也不冲动消费。
写在36岁前的十封信 | 第七封信: 断舍离其实,有些东西,够用就好。
物品不要多,够用就好;
朋友不要多,够用就好;
爱人不要多,够用就好。
断舍离之后,值得留下来的,才最珍贵。
物品如此,关系如此,人也如此。
腾出了更多的空间,房间敞亮了,心也通透了。
写在36岁前的十封信 | 第七封信: 断舍离现在偶尔也还是会和大家一起去商场shopping,每次都要受到很多诱惑:
“这次打折活动真的很划算,不买太可惜了!”
我回答:
“暂时还不需要,我觉得家里的东西够用就好。”
说完这话,我轻松了好多,不再纠结,也更加坦然。
这个方法真的很好用。
不信,你也试试。
写在36岁前的十封信 | 第七封信: 断舍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