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车——中国铁路大提速之前的客运列车代名词。车皮呈橄榄绿或草绿色,是中国铁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它也见证了成千上万人的成长,踏平了南下北上的征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铁路大提速,铁路部门不断加大对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速度。绿皮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历史舞台。它太慢了,却也因为它的慢才被人铭记。对于我,则更是如此。
我是1990年生人。80后的尾巴,90后的老大哥,被80后嫌小,被90后嫌老。一个比较尴尬的年纪。但谁也挣脱不了历史的大潮,被这历史浪潮推上绿皮车的我,就再也没下来过。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关于乘坐绿皮车最早的记忆,是离家去上大学。那是2009年的9月10日,我,父亲,哥哥,一行三人,在拥挤嘈杂的车厢里度过了默默无言的四个小时。没说一句话,却也说了好多话。县城的火车站坐落在城区的最北边,一条大路直通到站前广场。穿过广场,并排坐落的是候车厅和售票厅。厅的墙后则是三个月台,四条铁轨。记得那天,大厅内挤满了人。大多是送行或随行的家长还有如我一般的学子。大家眼中都透着希望,发着光,当然也还有怜惜和不舍。登车,出发!大学,我来啦!
在这往后的四年里,往返于学校和家,我有意无意的坐的都是这一列车。是这列车时间最合理,座椅最舒服吗?还是车厢最干净,气味儿最小?我想都不是吧......
大学是美丽的,她也是美丽的。
“国庆节去爬黄山吧,票我都买好啦。”
“额......你咋不早点跟我讲。我都跟我妈说好了,国庆节要回家的。”
“你是要妈,还是要我,选吧!”......
2011年10月1日晚8点半,我准时出现在xx火车站。
她来了,扎着马尾辫,背着包,一路小跑过来。辫子被甩了起来,包也左晃右摆。人群中他找到我的眼睛,停了下来,笑着向我走来,不快不慢。
“喏,这是车票。”
我接过来看了看票,又看了看她。
“怎么不是连坐的呢?”
“你不知道国庆票难买啊,没连坐的了。”
上了车,她在车厢头,我在车厢尾。虽然隔了一个车厢的距离,但事实却是我们从未挨的如此近过。就这样坐着,掏出手机,发了一路的短信。下了车,我左顾右盼,而她却站在对面对我笑。
后来她去到另外一座城市,距离我四个小时的车程。当然是以绿皮车的速度计算。每逢节假日我都会去看她。夏天,绿皮车的车厢像是个汗蒸房,衣服一路都没干过。冒出的细密汗珠被风吹干了,像是撒在身上的细盐末,舔一舔,比盐更咸。粘在身上的衣服就像是又一层皮肤,绷得紧紧的,让人透不过气来。下车见了面,她捂住鼻子,露出嫌弃的表情,原来我已是浑身的馊味。冬天,看似严丝合缝的车厢,不知道从哪儿钻进来的阴风,吹的人生冷生冷。幸好车厢空无一人,站起身来,抬抬手,跺跺脚,然后再来几趟折返跑。身体也渐渐的跟着心一起暖和了。这是绿皮车带给我的幸福。
2018年6月,工作出差,路程较远。但我还是特意选择了绿皮车,因为它够慢。从包里抽出一本书——《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六个小时的车程转眼就过去了。谁说它慢呢?是人心太快吧。相对于早已普及的快速交通方式,我更喜欢慢慢的绿皮车。悠哉悠哉的,一本书,一首歌,一路风景,一心安宁。
绿皮车,我知道,你终将驶离我的月台。带走我的青春,带走那些可爱的人儿。目送你远去的狭长的背影,悠长清脆的汽笛声直击我的魂魄,将它撞个粉碎。绿皮车,没了你,我该如何再把他们记忆。我愿意拭去铁轨上斑驳的锈迹,为你照亮回家的路。绿皮车,请你慢一点,再慢一点......
2018年10月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