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无意间从一位MBA同学那里知道这么一个坚持写作的群,几乎毫不犹豫就参加了。
参加的原因很多,其一是我以前有持续五年的记日记习惯,在工作和结婚后逐渐没办法坚持下去,记日记是我为数不多坚持这么久的习惯或是爱好之一,能找到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其实是不易的,这是个很好的重拾契机。其二我认为写作是自省的过程,把一件事记录下来,为什么会发生,我在这件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做的决策和行为是否正确,如果再做一次是否还会这么做,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其三是我学习过“刻意练习”和《异类》中的“一万小时定律”,我相信坚持大概率会激发量变到质变。其四是我终究还是个懒惰的人,像是锻炼这种事情,没有同伴鞭策我总容易半途而废。
第一天开始记日记刚好是我MBA课的开学那天,巧的是第一个21天是第二次上课。今天讲到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老师在讲解员工培训和发展单元的时候,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知识点,正好可以用来解释坚持写作这件事所给人带来的影响。
老师讲到员工的性格和态度是可以塑造的,即性格是非完全先天的。
有一项研究,对大批的德国义务兵进行了五大性格的测试,测试一共三次,分别是“服兵役前,退役后,和退役三年后”,被研究的这些义务兵在退役后体现了明显的“攻击性”或“非亲和性格”,并在退役四年后仍然保持着这种“非亲和性格”。说明了服兵役这件事确实可以使人性格重新塑造。
但这个实验不仅于此,德国义务兵的概念,是一种文职兵种,也就是几乎是不经任何实战练习。平时的训练也仅是普通战术训练,例如站岗训练、跑步拉练、翻越障碍等基础训练。所以研究人员把将其改变性格的因素概括成了几个重要因素:任务简单单一,目标明确,限制条件,严重性或重要性。
此时老师提到了一个亲戚家的被传/销案例,被传/销组织洗/脑后的人就容易出现性格变得内向,传/销就符合目标简单明确,不断发展下线,限制人生自由,一旦违反组织就会受到处罚。
当然,这是个塑造性格的反例,但是我们应该发现,如果用好了这些要素,我们是否可以将员工通过制度塑造成适用于公司的性格。
巧的是前阵子日记里也有记录,我给我办公室的小F布置了每天200字的工作总结,并用会被别人顶替他的岗位给与压力,希望他的工作状态有所变化。起先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也在坚持写作这件事,想测试测试是否用在其它人身上也会有什么化学反应。这件事竟误打误撞找到了理论基础,即给小F定了一个简单的明确的目标,要求每天坚持记录,并有潜在失业危险。同时,小F在接下来的两周确实有了明显的工作态度的改变。
老师还提到了另一个理论支持,是心理学上的意志行为无法统一,例如:我意识到熬夜会带来身体不健康,我还是要熬夜。但人为了说服自己,则会产生两种方式,要不改行为,即不熬夜;要不改意志,编造例如熬夜导致不健康是没有依据的,或是我家族历来都熬夜,各个都长寿,我们家族有对抗熬夜的基因这样的理由欺骗自己。
后者即指个人为了趋利避害,在按照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用表面服从的行为,也称作依从。
这种依从会让个体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逐渐和他人一致,也称作认同。
最后转化为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完全形成或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性格,即内化。
希望通过坚持一个细小的写作习惯,从而实现从性格和态度上的质变,成为一个爱思考,常自省,勤学习,乐于不断提高和改善自己,一个做其它事情也能持之以恒的人,是我这21天的收获和今后的长远期望。
网友评论